在今年年初美國天文學會第235次年會上,美國宇航局(NASA)宣布,其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行星獵手”太空望遠鏡,在距離地球101光年處發現了一顆處于宜居帶、和地球大小相當的行星(TOI 700d),據推測上面可能分布有液態水,引起了天文學界的廣泛關注朱砂劍魚圖片。
根據凌日法觀測和分析結果,該顆行星圍繞著劍魚座中的一顆紅矮星TOI 700進行公轉,公轉周期僅為37天,直徑約為地球的1.2倍,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處于恒星TOI 700系統的宜居帶內,而從TOI 700恒星獲得的能量,大約是地球接收到太陽輻射能量的86%左右朱砂劍魚圖片。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TOI 700d的宜居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朱砂劍魚圖片:一是其圍繞的恒星為紅矮星,這顆恒星質量和半徑都約為太陽的40%,表面溫度比太陽要低一半,但是它的壽命要比太陽長,恒星表面活動要比太陽低得多,沒有耀斑、日珥現象,由于是紅矮星,以后也不會發生氦閃,具備液態水和生命體長期穩定生存和進化的基本條件。
二是雖然TOI 700d距離母恒星較近,處在恒星系宜居帶的內側,但由于恒星的表面溫度較低,接受恒星輻射的強度反而不大,理論上行星表面的整體溫度應該僅比地球低一點,表面具有大氣層的機率也比較大朱砂劍魚圖片。
但根據深度的研究,這顆行星極有可能被恒星“潮汐鎖定”,也就是說與恒星面對面運行,其中一面永遠為白天,一面永遠為黑夜,如果這樣的話,那么它上面的云層和氣體的運行方式,就會和地球上的截然不同朱砂劍魚圖片。而且,正對著恒星一面的溫度勢必會很高,反之背向恒星的一面溫度勢必很低,但有可能在晨昏線及其附件區域,產生適合生命體存活的溫度。
從目前我們人類進行深空探測的技術來看,星際之間的“旅行”只能靠深空探測器來首先“開路”,我們人類還沒有能力進行載人遠航。目前飛離地球最遠的探測器-旅行者1號,在飛行42年后僅到達距離地球210億公里的地方,還遠遠沒有達到太陽系的引力邊緣-奧爾特云,離開太陽系少說還得需要2萬年,理論上到達TOI 700d百萬年之久,即使掌握了核動力飛船技術,把速度提高到光速的10%,也得需要十萬年。如果在高效的星系旅行技術沒有突破之前,人類想要達到那里是沒有可能性的。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