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實例蘇里南紅尾蚺。
2015年巴西一條4.2米長的綠水蚺捕殺并吞食了一只42公斤的美洲獅。這個案例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物種存續委員會(SSC)貓科動物專家組發表在CAT news上蘇里南紅尾蚺,名為《Predation of an adult puma by an anaconda in south eastern Brazil》(巴西東南部一條水蚺捕食成年美洲獅)。以下部分來自對該文章的翻譯。
2015年蘇里南紅尾蚺,巴西圣保羅州西北部,研究者為了評估普羅米桑水電站對當地環境的影響,就以當地頂級掠食動物美洲獅為研究對象,他們在7月5日捉到了一只雌性美洲獅,年齡約4-5歲,體重42公斤,身體健康,給它戴了個GPS項圈就放生了。
之后幾個月研究者一直在追蹤美洲獅的信號蘇里南紅尾蚺,但在10月8日項圈突然停止發送信號,在與制造商討論并測試其電壓以排除可能的暫時故障后,研究者就根據最后反饋的坐標搜尋美洲獅,在10月24日找地該地,發現信號來自一條溝渠。他們推測是有人獵殺了這只美洲獅,把項圈扔在水里,就進去尋找。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他們在淺水區發現了一條綠水蚺,腹部很鼓,很明顯是它吞掉了美洲獅,事后測量這條綠水蚺長4.20米,重94公斤(包括肚子里的美洲獅)。
研究者需要恢復無線電項圈,所以他們捕獲了這條水蚺,用一根繩子把綠水蚺套住抬到一輛皮卡上,整個過程用了15分鐘,綠水蚺異常冷靜,但是幾分鐘突然死亡蘇里南紅尾蚺。他們把水蚺帶到動物公園由獸醫進行尸檢。根據尸檢報告,診斷為肺淤血伴寄生蟲、口腔壞死、肝破裂引起的損傷和腸道寄生絳蟲感染。很明顯,這條水蚺之所以很容易被捕獲,是因為它身體極度虛弱,已經奄奄一息了。
對尸體的檢查顯示有多處受傷,大部分是在與美洲獅搏斗時造成的,比如頭部、口腔、背部和尾部有幾處爪和牙齒造成的傷害。有趣的是,這條綠水蚺的尾巴缺失了一截,傷口已經完全愈合,是在之前的事件中缺失的,與美洲獅無關。由于這根殘缺的尾巴上有幾處新鮮的爪印和齒印,研究者推測美洲獅在搏斗中誤認為這是蛇頭,對其進行攻擊,從而分散了注意力,被綠水蚺絞住殺死后吞食。
這是第一次記錄到綠水蚺捕食像美洲獅這樣的頂級掠食動物。
薩爾瓦多紅尾蚺,養殖有什么技巧嗎?
成功的飼養一條紅尾蚺的關鍵在于:
1 喂食不可過量,約8分飽即可。
2 幼體時把玩時間不可過長,切忌于喂食后把玩。
3 養殖籠內須置一足以能容納整條紅尾蚺浸入之水盒,用途為
a 供紅尾蚺飲水用。
b 供紅尾蚺調節體內體溫。
c 清潔身體易于脫皮。
d 使寄生蟲難以在蛇體生存。
e 利于排便等………
4 養殖箱內與底部墊材之清潔。
5 飼養溫度白天30度,加溫區約35度,夜間可降低至25度亦可忍受到20度,但最好保持28度以上。
盡量避免底部墊材,建議使用核桃木碎屑,因此材質具有絕佳的除臭性與排水性,為筆者用過最好的底部墊材。
每星期最應清潔其籠舍內糞便一至二次,供應干凈的飲水等。
紅尾蚺的食物幼體以小白鼠喂食,待其尺寸長大后改以兔子,小雞等。
剛出生至90cm左右之紅尾蚺約5~7天喂食1次,1至2只小白鼠。90cm~180cm左右之個體約每星期一次,喂食2~3只較大之小白鼠,180cm上之紅尾蚺約10天喂食一次,1~2只兔子或小雞。
依以上建議的飼養方法,大約滿三歲的紅尾蚺即可開始用來繁殖,最小的繁殖體型要求哥倫比亞種紅尾蚺建議約150cm以上,母體180cm以上;而蓋亞那紅尾蚺與蘇里南紅尾蚺則最少足180cm以上,因此兩品種較大型。一般繁殖紅尾蚺應給予一段低溫期時間約2~3個月,臺灣適合從10月到隔年4~5月均可進行,這個重要的低溫期,白天約27度而晚上溫降至18度左右,在此低溫期,紅尾蚺是不進食的。
此段時間應特別注意其健康狀況,一有問題即應回復平常溫度飼養,否則會有病變的危險甚至死亡。尺寸不足狀況不理想的個體是不適合進行繁殖的,臺灣冬天夜間寒流來時應使用加溫設備增加溫度到以上之理想低溫期之溫度。
繁殖期間注意事項:
紅尾蚺于低溫期進行交配,需注意溫期及后溫暖期,對紅尾蚺進行規律噴水霧,增加濕度有助于雌雄紅尾蚺之體味播散。
多數雌紅尾蚺于發情成熟期間下腹部呈現腫大現象,此為雌紅尾蚺體內卵子成熟的結果,亦為交配時機重要依據,紅尾蚺懷孕期因各種因素不同從120天~300天不等,此時期內雌性紅尾蚺不進食亦有進食者,依個體因素而不定期喂飼,無需擔心,懷孕期照顧雌紅尾蚺時需注意加溫石,表面溫度調至35度供給其身體正常新陳代謝,依尺寸之大小母紅尾蚺一胎約可生10~55只,小紅尾蚺幼體與成體應立即分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