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破了600億,表現不俗,同年美國電影市場票房達到113億美金,也創下歷史新高中國電影明星和外國電影明星。隨著我國經濟及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和國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必然伴隨著消費結構的變化,民眾用于娛樂休閑的消費比例也會持續增長,而我國人口基數大,因此從票房上超過美國沒有什么懸念,并且就我目前所了解到的數據,2018年1季度結束的時候,我們就以202億的票房首次成為了世界第一,超過了北美。
但票房數字不應該成為我國電影行業發展的唯一目標中國電影明星和外國電影明星,目前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從數量擴張轉變為創作力的提升。電影作為文化產品形式之一,是包含了文化、價值觀及創意的產品。在國際舞臺上,一部電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成功,代表的是一個國家文化產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創作出好作品、講好可以引起跨文化觀眾共鳴的故事、通過電影作品展現中國視角是更符合中國電影行業長遠利益的事,作品的影響力是遠比票房數字更重要的事。
中國明星片酬跟外國的明星片酬差距有多大?
中國的明星片酬跟外國的明星片酬真的差距很大了中國電影明星和外國電影明星,同樣是一線的咖位,外國明星至少是中國明星的六倍。
就拿電視劇來舉例吧中國電影明星和外國電影明星,國內的一線明星孫儷,電視劇報價單集80萬到100萬,這還是屬于比較穩定,沒有胡亂報價的,參考的是國內一線大IP《甄嬛傳》,對比前兩年大火的《生活大爆炸》,也就是豪華版的《愛情公寓》,幾位主演的單集片酬都是100萬美元,按照當時的匯率,也就是一集六百多萬左右,市場決定價值,美劇全球發行,看的人太多了。
再就是電影中國電影明星和外國電影明星,我之前寫的鋼鐵俠唐尼的片酬,已經重新和漫威續約的鋼鐵俠四,已經從5000萬美金漲到了一個億美金,因為鋼鐵俠拍的再爛也一定會大賺,如果唐尼不拍鋼鐵俠,損失的就不止三個億了,所以一部電影片酬換算過來是6億元軟妹幣,去年在國內電影片酬最高的是成龍大哥8000萬,也就是7倍左右的差距,其實在國外,華語片市場很小的,成龍大哥的片酬算很合理了,而外國明星出的作品是發行世界性的,市場會更大一些,只要投資方投,就一定是值這個價的。
電影中,國產特效和外國的特效,區別在哪?
國產特效和國外特效有沒有區別?其實并沒有區別。
首先,在特效方面每個國家都有頂級的特效團隊,中國亦是如此。之所以國產影片的特效方面看上去太假,其實與特效團隊沒有太大的關聯。這就要看投資方和影視公司出的資金多少,出的多效果好點,出的少能看就行。特效比較費時間,并不是每個影視公司都愿意去把金錢浪費在特效上,因為這跟所有投資人以及合伙人的一個利益保障。好的影片特效,一般渲染程度上就要耗費大量資金,而且在時間上國內影視公司根本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一部好的影片,光在特效上就要耗費一年以上的時間,國內根本等不了這么長時間,因為如果時間長,投資人就會退簽約。國內注重利益,經典放在次要,這就導致了為什么國內特效沒有好的原因。謝謝!
為什么在國人的眼里國產電影一直不如好萊塢的電影?
經歷過兩部動畫電影的創作過程,基本都可以劃到失敗的作品之列,最大感觸在于,創作者的自由度。
創作者覺得好,未必用戶覺得好,更何況創作者也未必有這個自信
國產電影大家一直認為受政策影響,導致創作的自由度受到比較大的限制,而實際上可能好萊塢的創作者的自由度受限制更嚴重。國產電影的創作會受到題材、主題、橋段等方面大政策的限制,而在創作期間只要不觸及政策底線,濃濃的就是個人創作風格。而在好萊塢,編劇不僅僅會受到每頁紙多少行,多少字的限制,還會在多少分鐘需要設定什么樣的起伏的限制。似乎感覺這是一套工業化的創作的流程,而這個流程是多年來好萊塢影視大數據中統計出來的,也是創作用戶感覺好的作品的基礎。
當創作者無法找到這類規律的時候,創作者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添加內容來滿足時長的需求,一部作品的可鑒賞度就很難保證了。
技術仍是一個問題,雖然我們在提升
無可避免的,還要回歸到技術上,電影工業既然帶上工業這個詞匯,就代表了在創意之外,技術是個重要元素。這里的技術不僅僅是設備,實際上設備是可以通過資金解決的,這點中國花的錢一點都不少。而操控設備的人的技術確實是我們長期欠缺的一環。
我記得高曉松在“曉說”中提到他去“星球大戰”的音效公司,沒看到特別高級的設備,而是一堆破爛,就是這一堆破爛制造出了具有星際空間感的音效。同樣國外很多技師也在用很落后的設備,創意領域人的創造力的重要性就得到了充分體現。
中國電影作品越來越好,也希望能夠總結出中國電影工業的創作大數據,讓中國電影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