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貓行為學角度分析情況會多種多樣
首先收養流浪貓,所有原住民都不愿意共享領地給其他貓!貓不是群居動物 別人家很多貓能生活在一起是因為活動受限在家庭環境內,并且有寵物馴化經歷只知道家庭內固定地方有食物 所以是對現狀的“妥協”。除了一窩一起長大的貓、原住民本身是拒絕陌生貓進入家庭內的,在ta們的思想就是領地被侵略。
其次,貓天生性格膽小,遇到問題優先選擇逃避是他們的天性收養流浪貓。大多數飼主帶新貓回家,第一時間就將新貓直接懟在原住民面前,無論新老貓都會下意識考慮地盤問題 從而大打出手。
社會化訓練成熟的貓會相對好一些收養流浪貓,但第一時間仍然會表現緊張。
但新貓進家其實并不可怕,目前世界上已經成立了貓行為學協會,各種形式的貓行為知識分享也在落實,新貓進家的關鍵是在于飼主對貓的知識儲備,有豐富養貓的人會把自己的貓進行充分的社會化訓練 ,同時也會在新貓進家時有合理科學的安排,如果知識匱乏建議不要一時沖動,尤其不要以人的思維模式套在貓身上(覺得他孤獨收養流浪貓、得有個伴兒、找個弟弟妹妹等…)
收養流浪貓后怎樣才能獲得貓咪的信任?
收養流浪貓后,想要獲取貓咪的信任,那就一定要有耐心和距離感,同時不可強迫擁抱貓貓,否則會反彈收養流浪貓。
貓咪本身是獨立性強的動物,因長期流浪而練就的一身本事和習慣,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馴化的傲嬌物種。
因此在獲取貓貓信任的過程中,一定要若即若離有耐心,每天準備好充足的食物和水,準備好貓貓專用的小玩具。
為啥說要若即若離有耐心?就是不要再貓咪剛到家的時候就把它抱在懷里,要先給貓咪熟悉環境的時間,同時在第一周減少高聲喧嘩、野蠻的行為。在保持一定距離時可以跟貓貓說說話,讓它熟悉你的聲音。
貓咪敏感多疑,要是在第一周在家就留下不好的感受,很影響以后鏟屎官跟貓咪之間的感情建立,所以第一周很重要。這也是上述所說的若即若離有耐心了。
保持這樣的狀態,基本上10-15天,貓咪就會開始對你產生好奇,奇怪你為啥對它那么好,也許他可以試著接近你,這時候你千萬不要太過興奮,一定要穩住自己的情緒。
溫柔的接受貓貓的試探或碰觸,基本上一個月后彼此就有了最基礎的聯系。若是遇到被人類傷害過的貓貓,就要有3-6個月的安全感培養的耐心,加油喲!
如果持續收養流浪貓、狗會導致家庭關系破裂,是否應該放棄收養?
我非常佩服這些救助流浪動物的人。
他們花費很多金錢、時間,去做一件很多人不理解的事情,為了這些甚至不惜變賣家產,只為了照顧好這些流浪動物。
但是,如果換了是我,我會首先照顧好家人的生活,再談救助流浪動物的事情。我也絕對不會因為做別的事情讓家庭關系破裂。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講一個力所能及,超過自己能力范圍之外的事情,即使做到了,也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我自己曾經救助和收養過5只流浪貓,算上家里從小養到大的貓,最多的時候,家里有6只。它們都是我從樓下小區帶回來的,去年冬天就帶回來3只。
一開始,我只是看著可憐,而它們又愿意靠近我,讓我摸,完全放下了防備。我每天給它們帶貓糧和水,很多貓都認識我。但是去年冬天武漢很冷,下了一場10年來最厚的雪。僅僅提供貓糧是不夠的,于是我選擇帶它們回家。
有的貓在大雪過后,我再也沒有見過。
養貓其實花不了多少錢,陸續帶回家之后,給打了疫苗,做了驅蟲,除了有一只非要走之外,其它幾只都愿意呆在家里。偶然一次我發了微博,提到救助回來的流浪貓,就有人想收養。我核對了一下條件,覺得合適,就約了時間,把貓帶走了。
后來的幾只流浪貓,除了一只成年的母貓還留著,其它都被網友領養走了。也不是說我養不起,主要是如果別人能夠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我也沒有理由拒絕,畢竟照顧好它們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救助流浪動物的時候,量力而為最好,可以尋求網絡上的幫助,畢竟愿意照顧它們的人還是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