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皮膚紅斑指豬體的不同部位出現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粉紅色或紫紅色的斑點。導致出現豬體紅色斑點的原因復雜,大致歸納有以下幾點血蟲附紅體病圖:1,急性豬瘟,豬突然發病,體溫什至攝氏四十度以上,皮膚上出現針尖大小密集的出血點。防治措施,豬瘟免疫,使用豬瘟兔疫苗。2,皮炎腎病綜合癥。病豬皮膚出現紅色丘疹,防治措施,在飲水中添加多維。定期消毒,用百毒殺,季銨鹽,有機氯,噴酒豬舍和病豬體表,每天一次,連噴七天。飼料中添加抗病毒和抗菌藥。癥狀嚴重時用阿莫西林,清開靈,魚腥草,地塞米松混合肌治,每天一次,連用三天。3,豬丹毒。患豬體溫升至攝氏四十度以上,豬皮膚上出現大小不等的斑疹塊,病豬隔離,用青霉素,慶大,丁胺卡那霉素肌注。
4血蟲附紅體病圖。豬肺疫,用抗生素極磺腰類藥物治療。5。豬瘟與弓形體病混合感染,可用卡那霉素極磺胺類藥物治療。6,傳梁性胸膜肺炎,患豬體溫升至四十度以上,皮膚發紅,治療用抗生素極磺胺類藥物。豬的各種病癥,早發現,早治療。主要以預防為主,飼養人員要細致觀察豬的進食情況,豬的臥姿和活動情況,呼吸等。(圖片摘自網絡)
豬藍耳并發附紅細胞體,有救嗎?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血蟲附紅體病圖,豬的藍耳病與附紅體的豬體區別與最新的針劑藥物治療方法?還有是什么引起的這兩種病?
一血蟲附紅體病圖、臨床特征:
①母豬:發熱、厭食血蟲附紅體病圖,沉郁、昏睡,不同程度呼吸困難,咳嗽。妊娠晚期流產、死胎、弱仔或早產。產后無乳,少數病豬耳部發紫、皮下出現血斑。個別母豬可見神經麻痹等癥狀。
②育成豬:雙眼腫脹、結膜炎,有眼屎或膿性分泌物,并出現呼吸困難,耳尖發紫、沉郁昏睡等癥狀。公豬感染后表現咳嗽、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暫時性精液減少和活力下降。
③仔豬:以一月齡內仔豬最易感染。體溫可達40%以上,呼吸困難,有時腹式呼吸,食欲減退或廢絕,后肢麻痹,共濟失調,眼瞼水腫,死亡率高達80%。
④豬藍耳病常繼發豬瘟、附紅細胞體等病,如果治療不及時,豬只死亡率較高。
二、防治措施
1、無害化處理病死豬尸體:
養豬地區要及時通過深埋、焚燒等無害化方法處理死胎、死豬,嚴格控制病豬的流動,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2、開展緊急免疫工作:
藍耳病疫情中常同時伴有豬瘟發生,有藍耳病存在的地方豬瘟免疫抗體合格率明顯下降。因此,要加強豬瘟的免疫工作,規模飼養場戶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時接種疫苗。接種疫苗時要保證質量,可適當增加劑量,注意接種消毒,防止免疫失敗或人為傳播疫源。另外,根據各場實際,積極做好口蹄疫、豬氣喘病、豬偽狂犬病等的免疫工作。規模飼養場建議使用豬藍耳病疫苗對全部母豬和公豬進行免疫,基礎免疫進行2次,間隔3周,以后每隔5個月免疫1次。
3、積極做好對癥治療:
1?母豬分娩前20天連用數天水楊酸鈉或阿司匹林等抗炎性藥物,以減少流產;
2?母豬分娩前后各一周喂服氟甲砜霉素或支原凈 金霉素,以減少細菌性繼發感染;
3?對發病母豬,則應推遲一個泌乳期配種;
4?對初生仔豬可補給電解質、葡萄糖,對仔豬斷奶前后、轉群等,按預防量適當在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阿莫西林、金霉素、土霉素等抗菌藥物,及時淘汰、無害化處理無治療價值的病仔豬;
5?對年齡較大的發病豬,可用安乃近和相應的抗菌藥物治療,防止繼發感染。
4.加強養豬場/個體戶的飼養管理:
加強環境消毒,實行帶體消毒,保持飼養用具的清潔,減少飼養密度,通風、降溫,改善豬舍環境。調整日糧,對病豬飼喂高能量飼料、青綠飼料,提高維生素含量5-10%(其中維生素E可提高100%,生物素可提高50%),礦物質5-10%(Fe、Ca、I、Se、Mn),注意氨基酸平衡。
5.防止豬群流動:
發病期間停止豬只出售,停止從外地購豬,隔離治療病豬,場內健康豬群應努力做到停止或少移動,減少疫病傳播機會。
三、防治小結
綜合性的防疫措施及疫苗免疫是控制和減少藍耳病發病的有效途徑。在生產過程中,一要加強檢疫,杜絕引種及購買仔豬時從疫區帶入病毒;二要嚴格執行隔離和消毒制度,注意建立無病清凈豬場;三要實行產房隔離,哺乳仔豬應盡早斷奶;四要對育肥豬采取“全進全出”制度,豬出欄后徹底消毒豬舍;五要注意區分弱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的不同使用特點,給無病豬場的豬打疫苗時,應該選用滅活疫苗,而給已有豬患上藍耳病的豬場中的豬打疫苗時,必須選用弱毒疫苗。
豬藍耳病往往會繼發豬瘟、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肺疫、豬附紅小體等疫病。因此,豬場一旦感染藍耳病,除對死胎、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及清洗消毒豬舍外,還應給病豬投喂高能量飼料、維生素和足夠的電解質,母豬臨產前宜混飼阿司匹林。治療病豬時,應使用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同時,根據不同繼發感染病癥對癥下藥。
針對發病豬用:雙黃連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黃芪多糖注射液,干擾素注射液,免疫球蛋白,轉移因子,都有很好療效。為防止繼發感染可用:磺胺類,頭孢類藥物肌肉注射,可有效防止繼發感染。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寄生于豬的紅細胞表面或游離于血漿、組織液及腦脊液中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又稱“豬紅皮病”。
本病傳播途徑多樣,豬感染該病可通過攝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質,如舔食斷尾的傷口、互相斗毆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與尿而發生直接傳播;通過活的媒介昆蟲傳播,如豬虱、蚊蟲、吸血蠅、疥螨等,以及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斷尾、打耳號、去勢的器械等發生間接傳播。妊娠母豬感染后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發生垂直傳播。
本病經病理學初步診斷,然后再鏡檢、血清學診斷、分子生物學技術診斷即可確診。
現在國內外治療豬附紅細胞體病大多采用抗生素、磺胺類、砷制劑等藥物進行治療,癥狀有所緩解,豬皮膚的顏色恢復正常,“治愈”后仍然可以從體內檢測出豬附紅細胞體,仍可以傳染給人或其他動物,達不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一、臨床癥狀和診斷
臨床上主要表現黃疸、貧血和高熱,并且全身發紅。病豬表現精神沉郁,體溫在40℃~41.7℃,皮膚發紅,耳背青紫色,被毛無光澤,毛孔有鐵銹樣出血,腹瀉,排淺紅色尿,啃咬現象較明顯,舔食從斷尾處流出的血液,眼結膜出現不同程度的蒼白黃染,病畜消瘦。
剖檢可見血液稀薄,皮下水腫,粘膜、漿膜、腹腔內的脂肪、肝臟等呈不同程度的黃染。全身淋巴結腫大,肺臟水腫,心包積液,肝脾腫大,膽囊腫大,膽汁充盈。腎臟有出血點或表現為貧血,腹水增多。
取病豬的肝、脾、淋巴結等經涂片鏡檢和細菌培養,基本上可排除細菌感染。
鮮血壓片鏡檢:從耳靜脈取病豬血液一滴于載玻片上,加等量生理鹽水混合、加蓋玻片,在顯微鏡下觀察,若發現豬的紅細胞變形,還可以看到在血漿中抖動、轉動的原點狀病原體,見到變形的血細胞及呈淡綠色熒光的附紅細胞體,為陽性。
血片染色鏡檢:取死豬血液于載玻片上推片,以姬姆薩染色鏡檢,可見紅細胞邊緣不整齊,呈菜花狀、星狀,紅細胞表面有許多圓形、橢圓形紫紅蟲體,輕輕旋動顯微鏡微調,可見附紅體折光性很強,像一輪輪淡藍色寶石(紅細胞),嵌著一顆顆閃閃發光的珍珠(附紅細胞體)一樣,以瑞氏染色,可見蟲體呈紫藍色,個別為黃色,為陽性。革蘭氏染色呈陰性。
二、防治對策
砷制劑新砷凡納明(914)。內服對胃腸粘膜有刺激,吸收少,必須靜注給藥。注射后排泄較慢,連續用藥須間隔3~4天,以防蓄積中毒。砷劑毒性較大,有局部和全身反應。可在腫脹部位注射10%亞硫酸鈉溶液或生理鹽水,以減輕刺激;用量過大或靜注速度過快,易導致心、肝、腎功能異常,表現為不安、出汗、肌肉震顫、后肢站立不穩、呼吸困難等癥,輕者1~2小時可自行恢復。如為減輕疼痛,可在給藥前肌注20%樟腦油10~20毫升。臨床上常用供靜注的粉針劑,用前用滅菌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配成10%溶液緩慢靜注,也可直接溶于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注。豬用量為15~45毫克/公斤,治療時用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制成5%~10%注射液,緩慢靜脈注射。一般用藥2~24小時內,病原體可從血液中消失,3天內可消除癥狀。
抗血液原蟲類藥物。三氮脒(貝尼爾、血蟲凈)。通過抑制病原基體DNA的合成,阻斷在體內的代謝而起到抑制病原的生長繁殖。肌注安全劑量的藥物后可在注射部位引起腫脹,數日后可消失。全身反應表現為起臥、頻繁排尿、肌肉震顫,呼吸和心跳加快,流淚等。臨床常用的劑型為粉針劑,用滅菌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溶解配制成5%~7%的溶液,按5~7毫克/公斤體重深部肌注,間隔48小時重復用藥一次。也有水針劑在臨床使用的報道,按藥物說明書使用,每次肌注50毫升(含藥1克),注射2次,每次隔3天。該產品在發病的初期或感染率低時使用效果比較理想。
抗生素類藥物。目前國內主要采用土霉素、四環素、強力霉素來治療豬附紅細胞體病。
土霉素,廣譜抗菌藥,除殺細菌外,對衣原體、支原體、各種立克次氏體、螺旋體、放線菌和某些原蟲還有抑制作用。臨床上常采用注射法和口服給藥,不良反應為在注射局部發炎、壞死和消化道紊亂。靜注給藥時,速度一定要慢,并觀察家畜反應,發現異常應立即停藥。獸醫臨床中常用長效土霉素注射液,按藥物說明書使用,每天肌注10毫升/次,連續2~3天,或每周注射1次,連續注射4~5次。
也可在發病初期用土霉素、四環素,劑量按15毫克/公斤體重,分兩次肌肉注射,可連續使用一周。或按強力霉素300~400ppm拌料或150~200ppm飲水,連續使用,直至癥狀消失。或在確認蟲體感染后用0.1%~0.2%土霉素拌料,連續投喂10天,停喂7天,然后根據癥狀決定是否進行第二療程。對于確診陽性感染的母豬族群來講,離乳10天后的小豬可于水中添加水溶性的土霉素來治療,對于群體的病豬可于每噸飼料中添加150克的土霉素來做治療。
強力霉素也是四環素類廣譜抗生素,為長效、廣譜、高效、半合成四環素族新抗菌素,作用與鹽酸四環素相同,但抗菌作用較四環素強,排泄緩慢,維持血濃度時間長,給藥后藥物分布于全身各組織和體液中,易于滲透于胸腔和乳汁,也易于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該藥是治療母豬附紅細胞體病的首選藥物。希望小編黎明山川小勇的回答能給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點贊關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