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草本,鱗莖肥大,近球形,直徑3-7厘米,外有黑褐色鱗莖皮。秋季出葉,葉基生,粉綠色,劍形或寬條形,長約30-50厘米,寬1。2-2厘米,有時可達3厘米金花石蒜;花梗長約40~60公分,每一花序著生6~8朵金色的小花,屬傘形花序,小花花徑約8公分,總花徑18~20公分,花瓣略向外翻卷,花瓣寬約1公分,邊緣波浪狀,花絲特長,往往伸出花瓣2-3公分。
花期8月(一般陰歷7月15日為盛花期)花后則于花未開盡時即開始抽葉,次年1-2月枯死。蒴果具三棱,室背開裂,種子少數,近球形,直徑約0。7厘米,黑色。果期10月。 金花石蒜在貴州產于貴陽市、畢節、遵義、黔東南、黔南、黔西南等。石蒜喜陰濕環境。
較耐寒,分布地區可以露地越冬。土壤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質壤土及石灰質壤上生長良好。 金花石蒜種植期為4-6月間。鱗莖外表呈休眠狀態。新根生長最適溫度25-30℃。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方栽植。栽植深度約鱗莖長度的2/3至3/4,球頸露出土面1-2cm。
種植行株距15cm×15cm。石蒜的主要特征是怎樣的?
石蒜的子房下位金花石蒜,花后不結實。喜生于林緣、河岸陰濕處。多年生草本、葉帶狀、深綠色帶白霜粉。花葶在夏秋間葉枯死后抽出,實心,高達30厘米,傘形花序具數朵花;花紅色,長約4厘米,花被筒很短,喉部具鱗片,有6枚裂片;裂片倒狹披針形,邊緣皺縮,展開而反卷;雄蕊和雌蕊遠伸出花被裂片之外。鱗莖含淀粉,可提取植物膠代阿拉伯膠。全草含石蒜堿、加蘭他敏等用于制藥的原料,有祛痰、催吐、消腫止痛、利尿等效,但有大毒,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