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鱖魚是蘇式菜肴中的珍品,因其菜形酷似松鼠而得名巨松鼠。菜盤上桌,魚首微昂,魚尾高 翹,饒上汁,立即發出“吱吱”的聲音,猶如松鼠在歡鳴一般。松鼠鱖魚是由古代的“魚炙”演 變而來,傳到清朝,才聲名大振。
相傳乾隆下江南時,有一次來到蘇州巨松鼠。他聽人們都稱贊松鶴樓的菜做得不錯,心里一動,便 帶了兩個內侍和一班護衛,喬裝打扮,直奔觀前街。
遠遠望見松鶴樓,乾隆便想起當年曾在此為 了一道“全家福”菜而遭受奚落的事,心里不免有些酸溜溜的,于是,盤算著這次一定要抖抖威 風,消消當年的那股惡氣。乾隆邁步走進店堂,一眼看見案桌上滿身斑點的鱖魚活蹦亂跳,便回 頭向內侍示意要這道菜。店老板見客人舉止非同一般,說話是北方口音,身旁有人服侍,便已料 到絕非尋常人物,他忙向廚師發話:“有貴人來吃飯,一定要把看家的本領拿出來。
”不一會兒,一盤熱氣騰騰、色鮮油亮的松鼠鱖魚擺在了乾隆的面前巨松鼠。店老板親自上菜把盞, 站立一旁伺候。乾隆也不舉筷子,用手一指問道:“此魚何名?”
店老板答道:“此乃小店名菜松鼠鱖魚巨松鼠。因其形如松鼠,故而得名。請貴客品嘗。”
乾隆品嘗之后,直夸味道不錯,店主人由此講到此菜的來由:“傳說春秋時期,吳王僚專橫無 道,舉國臣民非常痛恨他,他的堂兄公子光便有意除掉吳王僚而自立為王巨松鼠。
這時,伍子胥便將名 士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公子光深知吳王僚愛食魚炙,就派專諸到太湖向名廚專門求教制作魚炙 的技術。“數月后,專諸學成回來,公子光便設宴請吳王,命專諸想辦法在宴會那天,將匕首藏在魚炙 腹中敬獻,伺機刺殺吳王。專諸欣然領命。只是,在魚腹中藏匕首,而又不能露出破綻,確實難 度不小,為此,專諸著實動了一番腦筋。
他先將魚背上的肉剞出花紋,入油鍋一炸,魚肉便松脹 豎立起來,再用佐料一炙,澆上輔料,魚的外形就模糊不清了,端上桌來,很難看出其中暗藏的 匕首。“魚藏劍果然靈,公子光刺殺吳王僚取得成功,他自立為王,獨霸一方,成為吳王闔閭。于 是,魚炙也隨之出了名。
“此后,只要吳王闔閭高興,便叫專諸做這道菜。有一次,這道菜剛被端上來,一個侍從突然 大聲叫道:‘大王,請看這魚炙可像松鼠?魚肉多么像蓬松的松鼠毛……’經他這么一說,大家 都覺得像。于是,松鼠鱖魚的名字就叫開了。”
乾隆聽完店老板講的這段故事很滿意,贊賞不已。
“松鼠桂魚”跟松鼠有什么關系?
“松鼠桂魚”是蘇州地區的傳統名菜,江南一帶將此菜列為宴席上的上品佳肴。這道菜的來歷跟一段有趣的傳說有關。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揚州時,廣游揚州的名勝美景,心情十分高興。他微服走進了松鶴樓,見神臺上放有鮮活的元寶魚(鯉魚),執意讓隨同拿下做好供他食用。但在舊時,神臺上的魚是用來敬神的,是絕對不可食用的。因為提出要求的是乾隆皇帝,掌柜無可奈何,便與廚師商議如何處理此事。廚師發現鯉魚的頭很像松鼠的頭,而且想到本店招牌的第一個字就是個“松”字,頓時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決定將魚做成松鼠形狀,以回避宰殺神魚之罪。菜做好后,端給乾隆皇帝。乾隆細細品嘗,感到外脆里嫩、酸甜可口,于是贊不絕口,重賞了廚師。自此以后,蘇州官府傳出乾隆皇帝來松鶴樓吃魚的事,此處的這道松鼠魚便聞名于世了。后來,廚師們改用桂魚制作此菜,故改名為“松鼠桂魚”。
居然賣松鼠 請問松鼠是寵物么?
這種松鼠名為金花鼠,并不是野生動物保護品種,但是這種松鼠的繁殖能力很強,如果隨意將這種松鼠在山上放生,也可能引發生態失衡的問題。除了生態問題外,松鼠與老鼠是同一個“老祖”,所以也可能成為各種病菌的載體,飼養存在一定的健康隱患,建議不要在家中飼養松鼠。 (如果你對我的答復滿意的話,請按“好評”謝謝)
是哦,可以養的
松鼠并不能算寵物,因為真正飼養的人很少,有的是寵物店抓來賣的,并不主要銷售。而且松鼠一般以松子果為食較多,現在城市里松樹很少,養了也不容易存活。
這個也有人養,不過這個不是松鼠,叫花栗鼠,也很可愛,很多寵物市場都有賣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