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魚的起源與發展有一個過程。根據史料記載觀賞魚養殖技術試題,最早的 魚類觀賞者可能是古埃及人,它們用大玻璃缸飼養冷水性魚類 作為觀賞用,由于冷水性魚的繁殖較慢,遺傳變異的可能性比較 小,因而真正進行有色觀賞魚的選擇性繁育與欣賞,并形成規模 的則始于中國10世紀左右的宋朝。
到了 16世紀觀賞魚養殖技術試題,玻璃缸養觀賞魚開始傳入歐洲,19世紀出現 了公共的水族館,到了 19世紀末期,美國出現了第一個觀賞魚 養殖者俱樂部,此時熱帶魚也由南美洲的亞馬遜河進人到美國 的上層社會,熱帶魚也開始為人們所認識并逐漸成為觀賞魚的 主導。到了 20世紀初期,由于電氣化的發展,安全可靠的電熱I 水族箱開始出現,到了 20世紀30年代,觀賞魚養殖者俱樂部已 經遍布歐美各國,形成了觀賞魚行業協會的雛形。
在20世紀40年代末期舉行了第一次觀賞魚展覽。以后隨 著飼養技術的不斷完善與提高觀賞魚養殖技術試題,更多的人也加入了觀賞魚養殖 者的行列,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野生觀賞魚也不斷地被開發而 進人了家庭伺養。
觀賞魚養殖技術試題。
養殖觀賞魚用什么魚缸 該具備哪些條?
一。按材質種類分觀賞魚養殖技術試題:
⑴。普通玻璃---翠綠色,易碎,透明度不高,雨淋暴曬下易老化變形,盡量不要用于制作魚缸上 。
⑵。浮法玻璃--透明浮法玻璃是玻璃膏經控制閘門進入錫槽,由于地心引力及本身表面張力作用浮于熔融錫表面上后,再進入徐冷槽,使玻璃兩面平滑均勻,波紋消失而制成。
暗綠色,表面平滑無波紋,透視性佳,具有一定韌性。⑶。鋼化玻璃、夾膠玻璃--鋼化玻璃是將玻璃加熱至軟化點,然后急劇風冷所獲得的一種高強度安全玻璃。在相同厚度下,鋼化玻璃的抗彎強度比普通玻璃高4-5倍,抗沖擊強度比普通玻璃高5倍。鋼化玻璃的熱穩定性級強,能承受劇烈溫度變化而不破壞的能力。
鋼化玻璃最大特點就是安全性,這種玻璃破碎后成類似蜂窩狀顆粒,可避免對人體的危害。注意:經鋼化處理后的玻璃,不能再作切割、鉆孔、開槽等加工。因玻璃破碎后成類似蜂窩狀顆粒,完全無法補救,所以不推薦在水族箱上使用!⑷。亞克力玻璃---近似于有機玻璃和普通玻璃之間的一種玻璃材質,原被用于飛機上使用,早期的彎角魚缸也大多采用壓克利玻璃,重量輕,有很強的韌性,須一體制成,易刮傷(有點像有機玻璃的特性)透明度較低!
⑸。
有機玻璃--- PMMA俗稱有機玻璃,是一種開發較早的重要熱塑性塑料,具有較好的透明性、化學穩定性,易染色,易加工。但強度較低,水族使用方面除一些小型工藝缸(盒)外,一般不使用。都是不錯的。觀賞魚有專門的玻璃魚缸,可以到當地的花鳥市場看看,里面有整套的觀賞魚缸購買。
中華鱘觀賞魚的養殖方法?
水溫:中華鱘是一種適應于水溫范圍相當廣的溫水性魚類,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37℃,生長適宜水溫為13~25℃,最佳生長水溫為20~22℃。親鱘適宜催產水溫為17~24。5℃。入冬之后,當水溫下降至9~6℃時,中華鱘攝食量很少,生長停滯,甚至出現體重下降的現象。
立春前后,水溫逐漸回升至10~13℃,開始少量攝食,生長緩慢。清明之后,水溫回升至15℃以上,攝食開始活躍,生長加快。當水溫達到33~38℃時,中華鱘反而不能正常活動。含氧量:中華鱘對溶氧量要求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如果當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升時,中華鱘的食欲就下降;當溶氧量繼續降至3毫克/升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時,中華鱘攝食量迅速減少,甚至停止攝食,嚴重者發生活動遲緩、昏迷、甚至窒息死亡。
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變幅大的肥水,不應作為培育中華鱘仔、幼魚的水源。pH值:中華鱘適宜于在pH為7。0~8。0的弱堿性水中生活。當pH下降時,就意味著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這對于要求較高溶氧量的中華鱘不利;當pH過高時,會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對于養殖中華鱘也不利。
鹽度:中華鱘為廣鹽性魚類,耐鹽度范圍較廣,在自然條件下,往來于咸水與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長。光照強度:在垂直游泳階段,魚苗有極強的趨光性。轉為底棲后,趨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強度對仔、幼鱘的培育沒有明顯影響,但要盡量避免夏天強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溫的急劇上升,養殖水池上方要設置遮陽設施。
底質:仔、幼鱘對底質的要求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無污染;成鱘對底質的要求不很嚴格,泥沙底質即可。透明度: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懸浮物質的數量。在仔、幼鱘培育階段,透明度應控制在40~60厘米為好,要及時清除排泄物和加強日常管理;在成鱘飼養階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滿足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