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巖虱子、有尾鐵線蕨、過山龍、旱豬棕草、黑雞腳、孔雀尾、兩頭根、黑腳蕨、尾鐵線蕨、大豬毛七 來源產地 為鐵線蕨科植物鞭葉鐵線蕨的全草。生于海拔100-1200m的林下或溪谷石縫中。分布于中南(河南除外)、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細葉鐵線蕨原變種,高15-36cm。根狀莖直立,頂部有深栗色被針形鱗片。葉簇生,紙質,兩面有疏的多細胞長硬毛;葉柄栗色,有密毛,葉軸偶有疏毛;葉片線狀被針形,長10-30cm,寬2-4cm,下部一回羽狀,葉軸頂部通常延伸成鞭狀,頂端著地生根;羽片為對開式的斜長方形成近三角形,僅上緣深裂成許多狹的裂片;葉脈扇形分叉。
孢子囊群生于由裂片頂部變質反折的囊群蓋下面;囊群蓋腎形至圓爵形,略有毛。 采收炮制 夏、秋采收,洗凈,曬干。 化學成份 全草含有糖,蛋白質,脂肪,三萜類和黃酮,β-谷甾醇,胡蘿卜甙,3-雁齒烯,29-去甲-22-何帕醇,三十一烷,三十一烷-16-酮,鐵線蕨酮,異鐵線蕨酮。
。鐵線蕨冬天放在屋里為什么干葉
吊蘭喜半陰環境,如放置地點光線過強或不足,葉片就容易變成淡綠色或黃綠色,缺乏生氣,失去應有的觀賞價值,甚至干枯而死;如陽光直射,空氣干燥,最容易引起吊蘭枯焦,所以應置于陰涼通風處,并注意保持環境濕度細葉鐵線蕨原變種。吊蘭不易發生病蟲害,但如盆土積水且通風不良,除會導致爛根外,也可能會發生根腐病,應注意噴藥防治。
另外,澆水和施肥不當,也會引起葉片干枯現象。吊蘭喜濕潤,但澆水過量或排水不良,就會引起爛根,使植株生長不良,引起枯焦死亡。吊蘭較喜肥,肥水不足,植株易發生葉片黃綠、枯尖現象。但施肥也不宜過量,要視吊蘭生長情況,合理施肥。越冬要防止凍害,室溫不宜低于4℃。
培養吊蘭時,如放置地點不當,光線過強或不足,澆水過多或過少葉片均易變黃,缺乏生氣,嚴重時植株枯萎而死;施肥不足或過量,也易引起葉子變黃,焦頭衰老,甚至枯死;吊蘭最易發生的生理病害,就是生長不良,葉片短小,葉尖干枯。 吊蘭葉子干尖主要是由于強光直射、空氣干燥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北方地區栽培吊蘭,夏季需放在蔭棚下或蔭涼處養護,其他季節掛在能見到光線的窗前或書架頂層,使其匍匐枝自然下垂。生長期每隔10~14天施一次稀薄液肥。施肥時要把葉片撩起,避免沾污葉子,否則易傷害嫩葉和葉尖。澆水以保持盆土濕潤為宜。 吊蘭喜濕潤環境,在空氣干燥地區,一年四季都需經常用清水噴洗枝葉,增加空氣濕度。
這樣既能防止葉片干尖,又可保持葉面潔凈,有利于進行光合作用,對增長葉片和花莛生長都有著明顯效果,能使枝葉終年保持青翠可愛。此外,吊蘭放在受熱的鐵制花架上或靠近墻壁均易引起葉尖發黃,因此懸吊時要注意與墻壁保持一定距離。有誰知道鐵線蕨的飼養技巧?怎么剛買了兩天葉就干了??
鐵線蕨養護管理
習性:原野生于溪邊山谷濕石上,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不耐寒,忌陽光直射。喜疏松、肥沃和含石灰質的沙質壤土。
栽培管理:盆栽時,盆缽可選用淡色的釉盆和瓦盆細葉鐵線蕨原變種;盆土必須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通氣性,一般用富含腐殖質的泥炭土或腐葉土,再加入約1/3的粗砂和細砂,并放入一些骨粉,且盆底應墊一些碎瓦片或粗砂以利排水,根莖栽植深度為1。
5~2。5厘米。
鐵線蕨喜陰怕光,在強光下不能順利生長,盆栽宜置于半日蔭或棚內的間接光照下培養,夏季忌陽光曝曬。生長季節要充分澆水。平時可每天澆水一次,夏季可每天澆水2次,并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夏季高溫季節還應每天向葉面噴水2~3次才能保持葉色碧綠,還可每星期將盆放于水中浸泡一次。
在秋末以后,應逐漸減少澆水次數,保持盆土濕潤即可,增強其抗寒性。水分不足時,葉片易變黃。但若土壤水分過于飽和,或根部太干時立即大量澆水,會使植株萎蔫甚至死亡。需肥量不多,生長期15~30天施液肥一次即可,苗期可追施氮肥。施肥時勿將肥料沾污葉片,否則易致葉片枯黃,降低觀賞價值。
鐵線蕨適應性強,生長快,葉叢過密會導致生長衰弱,葉片發黃,應及時分株繁殖或換盆。鐵線蕨喜鈣肥,分株換盆時,可向盆中加少量石灰和碎蛋殼,補充些鈣肥。葉叢過密還不利于新葉萌發,可于秋季適當修剪,去掉一些老葉黃葉,以利保持植株的清新優美。
生長適溫為18~25℃,越冬溫度不宜低于10℃。相模原小單孢菌不還原變種是什么樣的?
蔗糖硝酸鹽瓊脂:基絲鮮甜瓜黃色至暗褐色。在所用培養基內均無可溶色素。葡糖天冬素瓊脂:基絲磚紅色、棕紅色。淀粉瓊脂:基絲顆粒狀細葉鐵線蕨原變種,淺銅褐色。營養瓊脂:基絲橙色。葡萄糖酵母精瓊脂:基絲隆起,鮮橙色。酵母精麥芽精瓊脂:基絲隆起,深褐色。燕麥粉瓊脂:基絲少,橙色。貝氏瓊脂:基絲隆起,皺,污橙色。伊氏瓊脂:基絲少,褶疊,鮮橙色。明膠不液化。牛奶不凝固、不胨化。淀粉水解。硝酸鹽不還原。不產生類黑色素和酪氨酸酶。生長適溫30-40℃。最適pH7—8。利用D-葡萄糖、D-木糖、D-半乳糖、果糖、蔗糖;不利用D-阿拉伯糖、D-乳糖、L-鼠李糖、棉子糖、甘油、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