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鯨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于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虎鯨游水
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鐘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虎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須鯨一樣,又細又高。它們對船只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于水面狹窄的小水域里相當長的時間。
虎鯨聲音
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中的“歌唱家”,白鯨是海中“金絲雀”,那么虎鯨就是鯨類中的“語言大師”了,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銹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后,行動就變得失常了。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還能夠通過超聲波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里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
虎鯨集群
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只的小群,也有40~50只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扎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并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
虎鯨社會祖系
位于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系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系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于領導地位,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后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
虎鯨的社會形態是母系,交配對象的選擇比較復雜,不是由雄性的力量決定一切:例如鯨群的族長有時能活到80歲,在晚年也有交配的例子,她們選擇交配的對象一般是鯨群內部年長的雄性。雌鯨選擇對象的標準科學家并不清楚,很少觀察到交配的現場,只知有母親,不知父親在哪。
鯨群內沒有父子關系和父女關系,雄性的責任是出去尋找食物,然后引導鯨群集體獵殺,分工明確,沒有地位的高低;而母女、母子關系則非常穩定,是一輩子的關系,一般不會離群。出現孤鯨的原因一般是受傷或迷路。當族群過大時,會“分家”,產生一個新的族群。
虎鯨捕獵
有時虎鯨會采團體的方式打獵,它們利用從隆額(海豚科用來制造回音定位的部位,會將聲音集中成一束)發出的超音波互相溝通和聯系,并策畫戰術。 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后輪流鉆入取食。獵捕海狗時,虎鯨會在滿潮前觀察直達海灘的裂縫溝渠,當滿潮時溝渠會灌滿水,并在沙灘上形成一片淺水域,此時虎鯨會沿著溝渠沖上海灘,并故意讓自己擱淺,以趁機捕食海狗或海獅,有時一只虎鯨會露出大背鰭吸引海狗群的注意,這時另一只虎鯨就會悄悄的靠近捕殺海狗,當獵物脫逃時,另一只虎鯨就會沖上去接替捕食。類似地,虎鯨有時會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尸,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有時也會用尾巴將獵物擊昏,如海獅等,再進行捕食。
虎鯨的食物包括魚類、其他鯨類、鰭足類、海獺類、鳥類、爬行類和頭足類。在南極采集的虎鯨的362個胃中,217個含有魚類,75個含有小須鯨的殘余,35個含有鰭足類,35個含有頭足類。
虎鯨的大腦非常發達同時身體擁有強大力量,憑借這些優勢,這些高智商動物能夠追趕和捕殺海洋中的很多頂級捕食者。一些虎鯨家族成員的菜單上至少列出了9種鯊魚美味,其中就包括令很多動物聞風喪膽的大白鯊和灰鯖鯊。
虎鯨專家、對虎鯨行為進行了長達17年研究的英格里德·維薩爾博士表示:“令人印象最深的策略就是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虎鯨會利用尾巴將鯊魚趕出水面,整個過程中甚至不用與鯊魚發生身體接觸。借助于尾巴產生的上升力,它們能夠制造一個漩渦,將鯊魚置于其移動時形成的水流之上。一旦獵物露出水面,虎鯨便轉動身體同時將尾巴伸出水面,而后像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一樣攻擊鯊魚。”
將鯊魚劈暈之后,虎鯨會抓住鯊魚并將其翻轉過來。這顯然是一項令人不敢相信的策略,說明虎鯨非常了解自己的對手。在被迅速翻轉倒置之后,鯊魚進入癱瘓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肌肉緊張性停滯”,從此任由虎鯨宰割。
來自新西蘭諾斯島圖圖卡卡的維薩爾表示:“虎鯨并不了解鯊魚的生理學結構,但所表現出的行為確實說明,它們知道采取一項確定的行動之后會帶來怎樣的效果。你不必為了開車就去掌握汽車的工作原理,你所要了解的就是怎么做才能讓車子行駛起來。同樣地,虎鯨似乎知道一旦將鯊魚翻轉過來,它們便會喪失反擊能力。虎鯨所做的就是利用自身的優勢。”在虎鯨身上,科學家還觀察到其它一些攻擊手法,其中就包括“圍捕”,即鯨群圍住一條落單的鯊魚而后展開正面進動,或者從下方悄悄逼近,趁其不備迅速偷襲鯊魚下腹部。
維薩爾說:“通常情況下,虎鯨都會將鯊魚翻轉過來,此時的鯊魚已經無力反擊,一次成功的捕獵行為就此結束,最后要做的就是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認為虎鯨并不會專門制定外出捕殺鯊魚的計劃。在海洋覓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機會出現,它們便毫不留情地對鯊魚展開攻擊。”
分布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巴多斯,伯利茲,貝寧,百慕大,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佛得角,開曼群島,智利,中國,科科斯群島,哥倫比亞,科摩羅,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庫克群島,哥斯達黎加,科特迪瓦,古巴,丹麥,吉布提,多米尼克,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法羅群島,斐濟,法國,法屬圭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蓬,岡比亞,加納,直布羅陀格陵蘭,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關島,危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圭亞那,海地,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洪都拉斯,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牙買加日本,肯尼亞,基里巴斯,利比里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紹爾群島,毛里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納哥,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瑙魯,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尼加拉瓜,尼日利亞,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波多黎各,俄羅斯聯邦,圣赫勒拿,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圣基茨和尼維斯,圣盧西亞,圣皮埃爾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塞內加爾,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西班牙,斯里蘭卡,蘇里南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群島,烏拉圭,瓦努阿圖,委內瑞拉,越南,維爾京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國,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西撒哈拉,也門。
旅鳥:德國。
本文由琦曉發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場,轉載/刪除聯系作者,如需刪除請-> 關于侵權處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