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的疾病目前一般分為環境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害原菌引起的病原性疾病和產科病。那么蝎子常見疾病的病因、癥狀以及防治方法有哪些?
雨林蝎
如何防治大肚子病?
又稱腹帳病、消化不良病。是早春及晚秋時節容易發生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這是由于飼養管理不良引起的消化生機能障礙的一種普通病。
溫度偏低,蝎子進食過量,消化不良,引起腹脹。
主要癥狀為食欲下降,捕食不主動、不積極。由于氣體積在胃腸之中,因而腹部膨脹。由于消化能力下降,食物停滯在消化道中的時間太長,發酵產生的氣體積在胃腸之中,因而腹部膨脹。由于腸道運動不正常,病蝎排糞異常,糞便時硬結時稀爛,時多時少。若不采取措施,可造成蝎子死亡。孕蝎一旦發病,可造成體內胚胎發育終止或不孕。
發現患蝎腹脹,應立即停止供食幾天,把溫度緩慢調節到20℃以上。預防則在春季和晚秋低溫時注意保暖,并盡量少投飼料,保證蝎子消化能力正常,可防止此病的發生。
酵母片、大黃蘇打片研磨后溶于水,配成35%左右的藥液,最好加少許碘鹽,噴霧蝎身,同時加溫,促蝎子活動,以便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加快對體內過量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如何防治病原性黑腐病?
黑腐病又稱體腐病。
多因飲食腐敗發霉等變質飼料及腐敗或變質的飼料昆蟲、不潔凈的飲水,或健康的蝎子食了病死蝎尸后,都會導致黑腐病的發生。
早期病蝎前腹吃呈黑色、腹脹,活動減少或不出穴活動,食欲不振甚至不良,繼而前腹部出現黑色腐敗型潰瘍性病灶,用手輕輕擠壓會有黑色污穢流出。病蝎多在病灶形成時即時死亡。病程較短,死亡率很高,死蝎身體松弛,組織液化。
本病以預防為主,對病蝎沒有特效藥,一旦發現即清理病源。保證飼料和飼料蟲新鮮可口,飲用水清潔,經常洗滌盆具(食碟、水碟、海綿等),及時清除蝎池中飼料昆蟲的殘骸和死亡或變色的飼料蟲。發現病源,立即垛清池,揀出死蝎,并對死蝎池進行全面噴霧消毒,可用0.3%高錳酸鉀或1%~2%福爾馬林或百毒殺1:600倍液對地板、墻壁、垛體磚坯、蝎池噴霧消毒。
平常飼養時,定時給藥預防,具體做法是:先停喂蝎子2~3天,以后投喂少量新鮮的飼料蟲。飼料蟲攔和飼料,晚上投喂蝎子,已馴化吃配合飼料的,可直接接投喂藥料(1)大黃蘇打片0.5克,土霉素0.1克,配合飼料100克,拌勻投喂;(2)小蘇打片0.5克,中效或長效磺胺0.1克,配合飼料500克拌勻投喂;(3)復合維生素1克,紅霉素0.5克,配合飼料100克,拌勻投喂。
如何防治斑霉病
斑霉病又稱為真菌病。是一種季節性很強的疾病,一般多集中在高溫季節,且往往在面積感染。蝎群表現出不一的病癥。
蝎窩潮濕(濕度大于20%以上)時間較長,且氣溫較高,此環境下適合真菌的大量繁殖,并趁蝎體抵抗力在高溫`高濕下大削減的機會,隨著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體內,感染蝎體的主要內臟器官,引起身體機能發生障礙,甚至發生內臟器官的病變,最終致病,產生致命性病變。
患病初期病蝎表現極度不安,往高處或干燥處爬,食欲大減小,行動呆滯,接著后腹部不能蜷曲,肌肉松弛,全身柔軟,休色光澤消退。嚴重時頭胸部和前腹部出現黃褐色或紅褐色的小點狀霉斑,大小不一。活動減小,行動呆滯,負趨光性不明顯,不食,幾天后死亡。尸體內充滿綠色霉狀體集結而成的菌塊,是菌絲消耗蝎體內的營養長成菌絲體。
本病以預防為主,加強飼養管理。方法有:1.定期消毒,同時調節環境濕度,保證土壤濕度在10%-15%之間,濕度偏低時可用百毒殺(1:600)噴灑消毒;2.對死亡或變色的飼料蟲及時清理,防止飼料發生霉變;3.將死蝎子盡快選出處理。
1.土霉素(0.25毫克/片)1片,酵母片1.5片,加水400毫升,溶解后,用鑷子或筷子夾住蝎子的后腹部,強制飲水,每天2次,2天可治愈;2.環境偏干時,按每千克水0.125克灰黃霉素(先用酒精溶解后配成0.5%水溶液)或百毒殺(1:600倍稀釋)噴霧(可噴到蝎體上)。
本文由俎青香發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場,轉載/刪除聯系作者,如需刪除請-> 關于侵權處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