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魚為軟骨硬鱗魚,是遠古魚類,有活化石之稱,其形態獨特,體呈錐形,頭、軀干為一平面,身披五行骨板并帶有尖棘猶如鎧甲,游如梭靜如艇,體黑灰色,腹部白色,歪尾形,觀之有一種幽深、古樸、別致的感覺,觀賞價值很高,在東南亞、港澳臺等地區將其視為上等觀賞魚。同時,鱘魚是食用價值極好的大型經濟魚類。全身除體表骨板外其它部分(含骨骼)都可食用,營養價值極高,被列為高級滋補品。
鱘魚吃什么?
鱘魚在野外環境中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型魚類為食,是肉食性魚類。在飼養環境下,在幼魚開食階段可捕食浮游動物,但很快魚苗就發展成營底棲生活。與這一生活方式相適應,這時的鱘魚口部突出、下位。
飼料投喂可用人工配合顆粒料,要求蛋白質含量42%-45%,主要原料有魚粉、酵母、血粉、小麥、玉米、蠶蛹等,顆粒料在水中的穩定性要高,保持半小時以上。魚種入箱后應停止投餌2-3天,以便魚種適應環境,2-3天后開始投餌,剛開始投喂需少量多次,進行誘食。餌料粒徑應隨著魚體的增大適時調整,以達到適口為宜。每天早中晚各投餌一次,鱘魚有夜間覓食習性,夜間投喂一次,日投餌量為箱內魚體重的2%-4%,同時投餌量應根據天氣水溫和魚的攝食情況而定。
鱘魚喜歡的食物隨不同種類而有變化,主要食物是水蚯蚓、甲殼類、軟體動物以及小型魚類等。 鱘魚苗開食后即可直接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在實際生產中,對剛開口攝食的鱘魚苗多用活餌(浮游動物或切碎的水蚯蚓投喂)。
經過30天左右的喂養,鱘魚苗可長到體長3.8-9.4cm、體重0.5-3.9g的規格,成活率可達60%以上。但由于活餌來源困難,價格較高,因此,鱘魚苗用活餌培育大約30天后,即可馴食人工配合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