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玳瑁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珍品,尤其是用玳瑁的龜板制作成的裝飾品,可謂奢華無比,由于玳瑁的這一特征,野生玳瑁已經大量減少,這要引起人們的重視。
玳瑁如其他海龜一樣,具有典型的海龜特征,都有扁平的軀體、保護性的背甲、以及適于劃水的槳狀鰭足。一般雌性成龜體長為0.6-0.8米,雄性體長相若,體型較大者可達1米,而體型最大者甚至可達1.7米,平均體重一般可達45-80千克,歷史上曾經捕獲的最重的玳瑁達到210千克。
玳瑁最明顯的特點是其上顎鉤曲尖銳如鷹喙般,這也是其俗名之一“鷹嘴海龜”得名的原因。玳瑁的頭較長,前額具2對深紅棕色或黑色鱗甲,鼻孔離嘴較近,吻側內收扁平,前鰭足端各有2爪,后鰭足端各有1爪,前足大,較窄長,后足小,較寬短,游泳時姿態如飛鳥一般。
玳瑁背甲的盾板異常厚,除極老的玳瑁外軀體后部緣盾均呈鋸齒狀。其背甲平滑亮澤,年輕時腹甲呈心形,成熟后變長,脊棱明顯,幼龜背具3縱棱,一般為琥珀色,上有不規則的深淺不一的云狀條紋,大多數條紋為淡黃色或棕黑色,并從背甲的中部向邊緣輻射。幼龜外表的個體差異一般從5個月大起開始變得顯著。
玳瑁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其獨特的背甲,5片椎盾和4對肋盾排列緊密如覆瓦,不過老年玳瑁的盾片排列較疏且平置。椎盾和肋盾加起來是13塊盾片,組成了背甲的主體,俗名“十三鯪龜”、“十三鱗”和“十三棱龜”就是根據這個特點命名的。2片臀盾重疊,末端有較大縫隙。11對緣盾排列在背甲主體兩側,軀體后部的緣盾往往重疊,呈現出鋸齒狀邊緣。
玳瑁的甲殼長度可達約1米。腹甲為白色或黃色,有時有棕黑色斑點,具2條縱棱,由13片鱗甲組成。頭、尾和四足均可縮入甲內,四足扁平,正面為覆瓦狀緊密排列的黑色小斑塊,背面白色,排列有稀疏黑斑;尾較短,常藏匿于甲內。成年玳瑁雌雄差異較為明顯,雄龜比雌龜顏色鮮艷,雄龜尾粗大而腹甲凹陷,爪長,雌龜尾短小而腹甲平坦,爪短。
有證據表明,玳瑁的背甲剝離后,如果真皮層馬氏細胞(Malpighiancell)不受損傷,將其放歸大海,可以再生出龜甲。
太平洋玳瑁背甲更近似于心形,脊棱完全連續,頭部和鰭足正面的黑色部分為純黑色;大西洋玳瑁的緣盾排列接近直線,僅在尾部縮銳,脊棱僅在尾部4椎盾連續,頭部和鰭足正面的黑色部分為淺黑色。
玳瑁留在沙灘上的足跡是不對稱的,因為它們在陸上步行時左前足和右后足同時行動,右前足和左后足同時行動,這與綠蠵龜和棱皮龜對稱的步態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