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皮時注意提供足夠的飲食
即便是現在蝎子的養殖技術仍舊不是特別的成熟,有些飼主在飼養之后,發現養蝎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從而中途放棄。蝎子的存活率自然是影響養殖效益的一個主要因素,那么蝎子存活率低的可能因素有哪些呢。
1.蝎子嗅覺靈敏,來自不同場所或環境的蝎子,由于蝎體上帶有不同的氣味,易相互殘殺。如果需要合群,在合群前一周應各噴灑同一氣味的物質,以便合群時互相認同。
2.母蝎產后負仔期間,公蝎喜搶食仔蝎,所以在母蝎臨產前,應把公蝎集中到別處飼養,等到母蝎產仔1個月后,再將雄、雌蝎混養,重新交配懷胎。
3.仔蝎離開母體后,母蝎和仔蝎食欲均旺盛,如果食物不足,會出現母蝎吃仔蝎和仔蝎互相殘殺的現象。這時應供應營養豐富、數量充足的食物,并且及時分群。
4.蝎子在蛻皮時,如果食物不足,則會出現已經蛻皮的吃未蛻皮的或正在蛻皮的,未蛻皮的吃正在蛻皮的或蛻皮后還不能活動的仔蝎。這時要多投食物,將蝎喂飽。
5.不同年齡或不同生長期的蝎子對溫度的需求也不同,產期蝎需要32-39℃的溫度,初生仔蝎需要32℃以上的溫度,非產期蝎4個月以后,所需溫度為25-32℃。溫度不合適,會引起相互殘殺,所以要保障不同年齡或不同時期的蝎子以不同的溫度。
6.蝎子生活的環境濕度為60%-75%,如果生活環境過于干燥,食物水分又不足時,容易引起相互殘殺。因此,活動場所濕度應大一些,棲息地濕度要小一些,平時要供應充足的飲水。
7.講究衛生,不喂發霉、變質的食物,飲水要清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鼠、貓、雞、鳥、螞蟻等蝎子天敵的侵害。
保證食物及生活環境的質量
改善存活率低的措施:
1.要有適宜的溫度:獨立生活的幼蝎生長50天左右時便先后開始脫皮,此時較理想的脫皮環境應為塑料大棚立體多層石子水泥板垛體。生活在這種環境內的幼蝎,生長明顯加快,抗病能力增強,幾乎不出現相互殘殺的現象。
2.相對適宜的濕度:幼蝎脫皮期間,活動區的土壤含水量應比其他齡的蝎子稍高一些,特別是在脫皮階段,幼蝎更需要一定的濕度以得以順利脫皮。這時的土壤含水量應在20%左右。室內的空氣相對濕度為75%-85%即可。
3.保證飼料多樣化:在幼蝎脫皮前,應投喂充足的多種類的飼料來滿足其脫皮時的營養需要。這段時間可投的飼料有:黃粉蟲幼蟲、蜘蛛、蜈蚣、蠅蛆、土元、蟋蟀、蝗蟲、米蛾等。這些昆蟲體內都含有不同的激素,不同的激素對幼蝎的脫皮能起到關鍵的作用。
4.飼養密度不能太大:幼蝎脫皮期間,飼養密度越小,幼蝎的成活率就越高,生長速度越快,脫皮死亡率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