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在無錫市崇安區發生了一場寵物貓配種風波,原告丁某因被告李某家的母貓生育四只小貓后未按約定交付一只小貓作為“酬勞”而打起了官司,但由于李某已經將小貓送走了無法交還給丁某,經法院調解,李某支付丁某1900元配種酬勞,訴訟費由丁某承擔。
丁某和李某都喜歡養貓,兩人在無錫的一個寵物群內結識。
當時,李某家的加白英短正好需要配種,便詢問群友有無愿意提供公貓。丁某看到后主動聯系了李某,稱她家的品種是蘇格蘭折耳貓,當時購入的價格在5000 元左右,品種好。兩人一拍即合,并達成口頭約定:由李某將家中的母貓送至丁某家中進行配種,若母貓成功懷孕生下公貓的后代,允許丁某從中挑選一只幼貓作為報酬。
今年3月14日,李某將母貓送至丁某家中。回家后,雙方通過微信聯系,丁某將兩只貓呆在一起的照片發給李某。但讓李某沒想到的是,十天后等待的結果竟然是母貓失蹤了。李某十分著急,甚至報了警。
按照丁某的說法,是母貓從窗戶跑出去了。對此,李某認為是丁某企圖不歸還自家的母貓而找的借口,并揚言要是找不回來,就要丁某賠償一萬元。
最終,經過丁某的尋找,將母貓成功找回并歸還。但兩家卻因為此事產生了矛盾。
幼貓不像公貓引爭議
丁某稱,李某把貓拿走后就沒再聯系。直到今年7月,其看到李某在朋友圈中曬出四只幼貓的照片才意識到配種成功了。按照當初的約定,丁某決定向李某索要一只幼貓,沒想到李某卻稱小貓并非丁某家公貓的后代。
李某的理由是,出生的小貓都沒有長的像公貓的,且都是長毛,而丁某家的公貓是短毛。在配種期間,丁某既沒有相關視頻,也沒有每天發來照片,母貓還失蹤過一段時間,所以小貓不一定是丁某家公貓的后代。
面對李某的說辭,丁某很不服氣。丁某表示,她家的公貓是折耳,而四只小貓中有兩只都是折耳,根據遺傳,折耳是顯性基因,所以小貓肯定是她家公貓的后代。為此,丁某還拿出自己當時冒充買家去問楊某購買小貓的聊天記錄。
丁某懷疑,李某已將四只小貓全部出售,價格在每只4000元左右。為此,丁某訴至法院,要求李某支付其一只4000元幼貓價格的配種酬勞。
法官提醒:
簽合同防糾紛發生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李某告訴法官,四只小貓都送掉了,現在要拿出一只貓是不可能的。最終,在法官的調解下,李某愿意支付給丁某1900元了解此案,雙方簽署了調解協議,李某當場通過支付寶轉賬給丁某,雙方就此事再無糾葛。
承辦該案的法官祝翔表示,近年來,飼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 寵物引發的糾紛也呈上升趨勢,但上述案件還是第一次碰到。祝翔提醒,如遇到此類交易行為,雙方最好簽訂書面合同,能夠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免日后產生糾紛。
記者了解到,隨著養寵物,寵寵物的現象越來普遍,像之前就有上海大媽為寵物團購豪華葬禮的新聞。實際上,在無錫現在還有寵物婚姻中介,專門介紹配種的業務。對此,相關人士稱,這類事以后確實應該規范,簽訂合同,方便解決糾紛。
現在飼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了,寵物引發的糾紛也不斷出現,寵物貓配種風波的發生也應該引起家長的注意,如果有類似的交易一定要雙方簽訂好協議,避免日后糾紛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