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吃臘肉嗆進氣管里的泰迪,呼吸困難,他眼疾手快,僅用氣管鏡試了一次,便精準地將異物取了出來;一只嘔吐暈厥的雪納瑞,患上極難確診的門靜脈短路,他打開腹腔,找到那根異常的血管,狗狗術后活蹦亂跳;一只橘貓口鼻顏面瘺,骨肉腐爛痛苦不堪,他“刮骨療傷”,橘貓很快便恢復了吃貨本色……
他叫孫葉青,畢業于吉林大學畜牧獸醫系,是哈爾濱福愛寵物醫院的一名“80后”寵物醫生。從事小動物臨床診療工作22年來,他診治臨床病例近十萬例,尤其擅長高難度的外科手術,曾獲得“優秀青年獸醫獎”。
寵物醫生這個職業看似簡單快樂,每天“帶薪擼貓狗”,實際上并不輕松。孫葉青的“患者”是一群不會說話的“毛孩子”,他時常深夜被養寵人的電話和微信吵醒,被貓狗抓撓和咬傷更是習以為常。他用技術和耐心,守護著主人與愛寵之間的那份愛與羈絆,也看慣了人性中的自私和冷漠,救治過近千只因病被棄的貓狗。
孫葉青醫生和三條腿的“Friday”
主人想給尿閉貓“安樂死” 他說“把它留給我吧”
都說醫院是最能洞見人性的地方,作為一名寵物醫生,孫葉青幾乎每天都在“見生死,看冷暖”。
“我不想治了,給它安樂死吧。”兩個月前,一名大學生抱來一只折耳貓,這只4歲的公貓因尿閉奄奄一息,膀胱已經憋破裂了,急需做膀胱破裂修補術和尿道造孔手術。
“如果是因為錢的問題,我可以跟院長申請,減免一部分。”孫葉青勸道。這名大學生囊中羞澀,多次溝通后,還是不同意給貓做手術。
“如果你堅持要安樂死,那就把它留給我吧。”孫葉青已經記不清這是他第幾次跟人“要貓”了,好在貓咪很爭氣,術后活下來了,一直養在醫院里。
“每年至少有七八十只貓狗,被遺棄在我們醫院。”孫葉青跟記者嘆息道,檢查結果出來后,一些養寵人會以出去打電話或買東西為由,一去不回。他熟諳這些套路卻從未當場拆穿過,比起把麻煩丟給醫院,他更怕主人將貓狗遺棄街頭。
當然,對大多數善良有責任心的養寵人而言,“毛孩子”早已是家人般的存在。前段時間,一個無兒無女的大娘帶著13歲的中華田園犬來看病,狗狗得了多發性乳腺瘤,最大的瘤比拳頭還大,已經流血流膿,必須要切除兩側乳腺,還要做絕育。
術后,狗狗要留下住院。分別前,大娘哭了,狗狗也眼淚汪汪,卻沒力氣追趕。接下來的半個月,狗狗很蔫,讓孫醫生一度懷疑,是不是還有其他病沒被查出來。直到大娘來接狗的那天,正在打點滴的狗狗聽到主人來了,急切地從臺上跳下跑去迎接。
大娘家庭條件不好,兩項手術醫院只收了一千多元。“她非要給我們送個錦旗,我勸她把錢省下來,給狗買點吃的補補。”孫葉青說,每年有很多人來給醫院送錦旗,但他們沒掛,把墻面騰給了養寵知識,“我們希望陪寵物打點滴的時候,主人能多學點知識,這才最實用”。
治愈后幫被棄貓狗尋家 收養大齡殘疾“汪星人”
這些年,孫葉青和同事們救治過近千只因病被棄的貓狗,治愈后幫它們尋家,找親友或者發朋友圈求領養。但有些寵物歲數太大或有殘疾很難送出去,他們就自己養著。
福愛寵物醫院里,有條18歲的中型貴賓犬,名叫“大白”。八年前它患上尿道結石,養了它十年的男主人,因為不想花錢手術,決定不治了。孫葉青頗為驚訝,“看穿著不像差錢的樣子,一打聽是開公司的”,無奈之下,醫院收留了“大白”。聽說術后狗狗恢復良好,主人又想來接,交了半價的手術費。孫葉青叮囑他回去給狗多喝水,別亂吃東西。主人顯然未遵醫囑,兩個月后“大白”又長結石了,主人再次將它遺棄,并讓醫生把之前的手術費退給他……第二次治愈后,這位主人又來看狗了。“大白”依舊興奮地圍著他轉圈,只是當他想往自家車上領時,“大白”頭也不回地跑上了醫院二樓。
“看著像個傻狗,其實它什么都懂。”孫葉青唏噓道。
醫院里還有只三條腿的黑白花串狗,每天跑來跑去。它今年9歲了,是八年前流浪到醫院附近的,因為是星期五來的,取名為“Friday”。當年“Friday”后肢骨折,但警惕性很高,孫葉青和同事抓了兩次都沒抓到,只好敞開大門跟它“商量”:“你進不進來?你要是進來,我們就給你手術,要不可就不管你了!”狗狗像是聽懂了一樣,一瘸一拐地走進醫院,直接坐在了大廳的體重秤上。
“你看它多聰明,還知道用藥前得先稱重呢!”孫葉青調侃道。
最難的不是做手術 而是每天面對質疑和誤解
從醫二十多年,孫葉青見證了寵物醫療的發展變化,“以前看病主要憑經驗,能用的只有聽診器、體溫計,以及查血常規。由于診斷受限,往往用藥不對癥,病死率高。如今寵物也有了核磁共振、CT、彩超等,醫生診病相對容易了”。
但這也意味著,寵物的醫療費用更高了,由于基本行業標準的缺失和基礎認知的差異,寵物醫生與養寵人之間的隔閡和分歧越來越大。“一半以上來醫院的養寵人,對醫生都很抵觸。”孫葉青坦言,工作中最難的不是做手術,而是經常被人誤解。有時候明明可以治愈,但對方覺得費用太貴,懷疑他在“坑錢”,直接把“毛孩子”抱走了,讓他既委屈又著急。
很多人都在質疑:“寵物看病為啥比人看病還貴?”不排除有人“黑心”,但很多時候醫生也頗為無奈。“人治病,背后有整個醫療體系在支撐,但買了商業保險的寵物少之又少。以做核磁共振為例,寵物醫院買一臺要200多萬,每年維護費近20萬。給人看病的醫院排隊做,我們這兒平均一天才能做兩三個,醫療成本實在難以分攤。”孫葉青說,而且沒有醫保局幫忙“靈魂砍價”,寵物用藥也比人的貴,他舉了個例子,“人用的頭孢,一瓶十多塊錢,貓狗用的一片最便宜的三四塊錢。因為獸藥批號貴產量少,價格很難降下來”。
另外,國內寵物醫生稀缺,跟人醫一樣,寵物醫生也需要終身學習,國內外的培訓課程價格高昂。孫葉青告訴記者:“我們院里的醫生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分科學習,培訓費平均每年得花20萬左右。”這么多年,光他自己學習進修的花費,就超過了四五十萬。
有離別也有重逢 無力感和成就感“反復切換”
有媒體報道,寵物醫療已成為寵物食品外的第二大寵物剛需市場,甚至是很多人在養寵過程中花費最大的項目。養寵咋能省醫藥費?孫葉青其實每天都把“秘訣”掛在嘴邊,只是很少有人能聽進去。他最常聽到的反而是:“我家貓也不總出門,總驅蟲干啥?”“我家狗不跟其他狗接觸,沒必要打疫苗”……
孫葉青見過太多養寵人的教訓和悔恨,因此一遍遍地強調:一定要給貓狗絕育,即使不出門也要按時驅蟲、打疫苗;千萬別給貓狗喂人吃的東西,鹽分攝入多代謝不了,容易長結石;眼見寵物肥胖率越來越高,貓狗得了關節炎、糖尿病、肥厚型心肌病,叮囑主人糧食并非越貴越好,要看適不適合寵物的年齡、品種和體質,脂肪含量過高會增加寵物的心臟負擔……“其實這么多年,我都嘮叨煩了,但為了讓貓狗少生病,還是會反復說。”孫葉青無奈道。
盡管醫術精湛、治愈率高,但孫葉青也跟人醫一樣,時常在成就感和無力感之間“反復切換”。
“只要主人不放棄,我們是絕不會放棄的,但如果真的無法醫治,會勸主人給寵物安樂死。”孫葉青回憶道,有只8歲的“阿拉斯加”,特別溫順,患上了惡性腦腫瘤,主人帶它去北京做過手術,可是不到一年就復發了。入院后,孫葉青給它用了化療藥,效果不理想,每天抽搐得越來越頻繁,已經無法行走、意識模糊。他記得,在勸主人給狗狗安樂死的那一刻,那對很有素養的夫妻,突然抱著狗狗放聲大哭。看著狗狗難受的樣子,他也忍不住一起掉眼淚……
如果在外面偶遇“救命恩人”,寵物是何反應?前年在電梯里,戴著帽子和口罩的孫醫生被一條“麥丁”給嗅出來了。“麥丁”躁動不安,拼命往主人身后躲,聽到主人喊它名字,孫醫生想起來,這是他多年前救治過的那條得心臟病的狗。
“進醫院不是打針就是割刀的,它能對我有好印象嗎?”孫葉青笑道,盡管這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種心懷感激的溫馨重逢,但看著狗狗健康地陪伴在主人身邊,那一刻,他非常欣慰,這或許就是寵物醫生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本文轉載自“生活報新街派”,作者周際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End
新品測試官招募
行業資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