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年了,李旭慢慢明白,有時候治療的不是寵物,而是人心。
? 天下網商記者 徐藝婷
三個月前,成都市中和鎮的府河路上,新來了一位李醫生。
他總是穿著白大褂的,還戴著白口罩。不戴口罩的時間里,他總是微微笑著的,眉眼里都是溫柔。
不出三個月,方圓五公里都知道了他的存在。
起先,是左鄰右舍。在成都市這條略顯安靜的老街上,來來往往的人首先注意到了“南橋動物醫院”的門牌。就算是夜里,它也亮著燈光撲閃撲閃。后來,診療的范圍圈漸漸變大。原來是第一波客戶在消費后頗為滿意,竭力推薦。
在本地生活APP“口碑”上,南橋動物醫院是五星醫院,醫院背后的他是五星醫生。
這位五星醫生話不多,介紹自己,只用三句:“我叫李旭,做了九年寵物醫生,治療了近萬只貓和狗。”
手藝
“李醫生,快來看看我家狗怎么了,這幾天眼睛里一直有紅血絲。”
中午時分,一位長相粗獷的中年男子牽著一條金毛犬火急火燎地進了門,還沒走到診室邊就大聲招呼醫生看病。
李旭輕輕捏開金毛犬的左眼皮,上下左右仔細看了一圈,又捏開它的右眼皮,進行了同樣的檢查,隨后便寬慰道:“沒什么大問題,應該是沒休息好,回去再觀察幾天吧。”
聽到這里,男子舒展了眉頭,開開心心地牽狗出了門。不多問一句,是因為對李醫生放心;對李醫生放心,是因為他才來三個月,就已經靠手藝積下了不少名聲。口碑的評價里,夸他最多的便是“專業”二字,通常還會在附上一段治療過程的文字用以佐證。
事情也不是一開始就如此。
2007年,李旭考進四川溫江農業學校,原定專業是汽修。但他并不感興趣,學校的王牌是畜牧和農業,他順勢換了方向。大三下學期的實習,養雞養鴨養豬皆有人選。他思來想去,決定去寵物醫院:一來喜歡貓狗,二來相對輕松。
他沒想到自己無意間入對了行,后來的幾年里,寵物行業火了起來。他也沒想到,這個行當一點兒都不輕松——每天至少有12個小時,他都在面對出了各種狀況的寵物們。
剛畢業時,他在別家的診所當大夫。
那天來了一只貓,由于貪玩將縫紉針卡在了上顎。針頭顯而易見,李旭想著不用麻醉,直接鉗出。就在取的瞬間,貓拼命掙扎,不僅拗斷了針,還吞進了胃。盡管胃部手術順利,但他自此再不敢以人度貓。
日復一日的時間和年復一年的經驗,讓他攢下了技術,也攢下了資金。幾年后,他和同行的妻子創業開設寵物醫院。2019年,又在這中和鎮上開起了第二家。妻子管老店,他管新店,粉絲多了一茬。
家人
寵物診所里來來往往的主人,時常急得落淚。剛實習時,李旭無法理解:貓也好狗也罷,又不是親人,怎么哭得這么厲害?
但現在,他不僅深刻理解,并且因為自己也養了兩只狗和三只貓而成了“視寵如命”人群的一員。
養寵的人各有各的不同,但最終寵物的身份卻出奇得一致:家人。
一個獨自在城里工作的姑娘,將生病的貓咪送來。在貓咪住院的一星期里,她每天下班后都會來到診所,站在貓籠前說一小時的話。她詢問貓咪一天的情況,也訴說自己這一天的際遇,仿佛是老朋友。背井離鄉,不知道是她陪它,還是它陪她。
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伯,孩子們早已定居國外。七年前,他養了一只狗,自此形影不離。自己省吃儉用,對狗卻從不吝嗇,退休工資小一半都花在了它身上。每天進出門,他都會給狗擦腳,還不時帶它去寵物美容院做SPA。他要讓它活得好。
一對年輕時就決定丁克的中年夫婦,酷愛旅游。他們時常會帶自家的幾條狗出門旅行,卻也因此縮減了自己的旅行范圍——不去只有飛機才能抵達的地方。原因很簡單,如果上飛機,狗需要托運;托運過程中,不少狗都會產生應激反應。他們舍不得和狗分開,也舍不得讓狗遭這個罪。
再看到那些在凌晨在深夜走進這間醫院的人,李旭就多了一層親近。因為親近,原本溫柔的他,在工作時更加溫柔了;原本耐心的他,在工作時更加耐心了。
生死
有多知道貓狗身上被寄托的深厚情感,李旭對待它們時就有多嚴肅認真。但寵物醫生也如人類醫生,“偶爾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一個很年輕的姑娘,抱著貓慌慌張張地跑進了寵物醫院。
她哽咽地講述經過:她打開陽臺門正準備晾曬衣服,貓突然飛躍而出,縱深跳下。就在她訴說時,貓的瞳孔放大,心跳停止,體溫消失。
手術室里,姑娘嚎啕大哭,久未停止。
從頭到尾陪著的父親,勸了許久也沒有效果。他無奈地出來 :“李醫生,你去勸一下,你的話她大概會聽。”
向來嘴笨的李旭莫名地善言起來。他說,貓在發情期間很容易跳樓,之前還有從二十幾樓跳下的。他說,就算她今天沒有打開陽臺門,貓只要發情了,想跳總能跳的。
姑娘慢慢收住眼淚,抱起尸體走了。沒多久,她又養了一只貓。
不是所有的告別都是突然的,比如那只得了腫瘤的德國牧羊犬。男主人是整容醫院的老板兼醫生。狗生病后,他托人從國外買藥,每天回家第一時間給它上藥,陪它聊天。但它的情況還是越來越糟——腎衰竭,尿血,無法進食。
終于,他們決定讓它安樂死。
別墅客廳里,一家人穿得齊齊整整,圍繞在牧羊犬的四周。八十歲的爺爺,五十多歲的夫婦倆,還有幾個姊妹一一到場。靠窗的位置邊,牧羊犬就那樣躺著。
李旭聽說,他來之前,男主人已經和狗聊了兩個小時。他注射時,男主人在旁邊說了最后一句:“你就要下去陪奶奶了,下輩子你還做我的狗狗。”
李旭先注射麻藥,減輕狗的痛苦,接著又推了一管安樂死的藥。他撫摸著牧羊犬的腦袋:“乖乖,你睡覺吧,睡一覺就好了。”牧羊犬安靜地閉上了眼睛,平靜地離開了。
那么多年了,李旭慢慢明白,有時候治療的不是寵物,而是人心。
競爭
成都養寵物的人實在太多了。
數據顯示,2018年,成都寵物數量已達200萬只。
成都人說,這是因為“巴適”,太巴適了就想養只寵物玩玩。
成都治療寵物的人也太多了。
據統計,2019年,全國寵物醫院北京位列第一,有751家,緊接著便是成都,有724家。幾乎每隔一公里,就有一家寵物醫院。
寵物多,生意好;寵物醫院多,競爭大。
李旭常常參加學習會,提升診治疑難雜癥的水平。攢了錢,也不買其他的,就買檢查設備。他剛進了臺拍片機器,18萬,下一步得買核磁設備。
饒是如此,也免不了競爭。
新店開張,李旭注冊了口碑。他說:“以前是一張張發傳單,只能讓一公里的人知道有一家新開了寵物醫院。但口碑上,再遠的人都能看到我的店。”
那些五星評價里,有一條是這樣寫的:“由于我的狗子平時膽子太小,不配合,中間還把醫生撞到了,老母親感覺特別的尷尬呀!醫生也沒有生氣,特別感動。”
在口碑上,南橋動物醫院的李醫生真的是靠口碑吃飯的哩!
編輯 杜博奇
專注互聯網商業的權威新聞媒體,記錄互聯網商業的人物和故事,提供天貓和淘寶商家集培訓、營銷、實戰于一體的系統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