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癥]
消瘦、食欲不振、發熱、淋巴結腫大、脾腫。
[診斷要點]
1.骨髓性白血病。多見于1~3歲的犬,表現為食欲不振或廢絕,體溫升高,嚴重貧血。有的犬嘔吐、腹瀉、飲欲增加,多尿。肝臟、脾臟及淋巴結腫大。
2.淋巴性白血病。多見于4歲以下的青年犬,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消瘦,呼吸急促或輕度呼吸困難,體表淋巴結腫脹。嘔吐,腹瀉,腹水增多。腹部觸診脾腫大。剖檢見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3.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極少發生,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廢絕,可視粘膜蒼白,發熱,咳嗽,扁桃體腫大,體表淋巴結和脾臟腫大。
4.肥大細胞性白血病。多見于老齡犬,表現為食欲不振、體溫稍高、煩渴、多飲、嘔吐、腹瀉、呼吸促迫。特征性變化是皮膚出現結節,結節直徑多為3厘米以下,單發或多發,先發生于軀干,再向四肢和頭部蔓延,有時并發表皮化膿性炎癥及潰瘍。剖檢可見脾臟腫大。
血像變化:
a、骨髓性白血病,白細胞數逐漸升高,最高可達4萬以上。白細胞分類計數時,粒細胞可達70%~90%,主要為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的比例急劇降低,而單核細胞有所增加。
b、淋巴性白血病,紅細胞數減少,呈輕度低色素性貧血,多染性紅細胞和幼稚型紅細胞增多。白細胞數可高達3萬~6萬。白細胞分類計數中,淋巴細胞絕對增加,出現分化型或未分化型淋巴細胞。
c、單核細胞性白血病,紅細胞數輕度減少,白細胞數中度或高度增加,最高可達8萬。單核細胞增加,出現大量處于分化過程中的單核細胞。
d、肥大細胞性白血病,白細胞數增加,肥大細胞明顯增多。
骨髓像變化:
a、骨髓性白血病,粒細胞系統極度增生,嗜酸性及嗜堿性粒細胞也增多。
b、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數病犬出現異型淋巴細胞和大量幼稚淋巴細胞。
c、單核細胞性白血病,可見未分化和分化型各種單核細胞增生。
d、肥大細胞性白血病,肥大細胞增高,可達70%以上。
[治療]
1.用抗腫瘤藥物。氨甲喋碟呤0.3~0·8毫克/千克體重,靜脈注射,每周1次。環磷酰胺2·0毫克/千克體重,連日口服。阿糖胞苷2~5毫克/千克體重,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5~7天。長春新堿0.025~0·05毫克/千克體重,靜脈注射,每周3次。門冬酰胺酶每次3000~10000單位,隔日1次。柔紅霉素靜脈注射30~50毫克,每天1次。白消安每天3~6毫克,分2次口服。聚肌胞每次1~2毫升,隔2日1次,皮下或肌肉注射。口服或皮下注射潑尼松、地塞米松等藥物,也有治療作用。
2.用丙酸睪丸酮可促進蛋白質合成,同時投給強心、保肝、維生素制劑及免疫增強劑 (如卡介苗)等,也具有較好的輔助作用。
3.中藥如犀角地黃湯、人參營養湯、膈下逐淤湯、八珍湯等也具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4.食療。可選用犬用處方食品n/d、a/d以及p/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