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血巴爾通氏體病又稱貓傳染性貧血,是由貓血巴爾通氏體引起的一種以貧血、脾腫大出特征的立克次氏體疾病。于1953年首次發現于美國貓群,目前本病在世界很多國家存在。
癥狀
實驗性誘發病例的潛伏期為1~5周。自然急性病例的臨床表現為:精神沉郁、虛弱倦怠、食欲不振、間歇性發熱、體溫升高到39.5~40.5C、貧血,有的出現可視黏膜黃染,體重減輕,腹部觸診可摸到脾顯著腫大,急性病例較多見。慢性病貓體溫正常或低于常溫,體況瘦弱,軟弱無力,不愿活動且失去對外界的敏感性,有的出現可視黏膜黃染、脾臟腫大。也有的病貓出現呼吸困難,且與貧血程度有關。
病貓血液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值均增高,多數病例單核細胞絕對數增高并發生變形,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有吞食紅細胞現象。血細胞壓積(PCV)通常在20%以下,出現病狀前的病貓的血細胞壓積在10%以下。 典型的再生性貧血變化是本病血液學的特征之一。
病因
在自然條件下的有關發生、流行的情況尚不十分清楚。 吸血的節肢動物(蚤、虱等)是重要的傳播媒介,同時不僅是載體,而且能在其腸壁上皮細胞、唾液腺 、生殖器等特定細胞內增殖而不引起死亡,成為自然宿主。 同樣,吸血節肢動物通過叮咬由病母貓傳遞給新生子代。 另外,在獸醫臨床上,如輸血、注射器械等污染傳遞也存在,這在我國目前不重視的狀況下更加危險。實驗證明,用小劑量的病貓血液經腹腔、靜脈注射和口服等途徑均能使健康貓感染發病。本病具有地方流行性,污染地區貓群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的貓群。
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特征可以作出初步診斷,確診有賴于實驗室檢查。
(1)血液學檢查。按常規進行血液學檢查,紅細胞數可減少到100萬/mm3以下,白細胞總數增加,多數病例單核細胞絕對數增加;血紅蛋白值降為7g/ml以下;血細胞壓積常在20%以下,嚴重的病貓在癥狀出現前降到10%以下。
(2)血片檢查。取血液涂片鏡檢,可見血細胞出現典型的再生性貧血,即呈現大量的彌散性嗜堿性粒細胞,有核紅細胞,大小不一的紅細胞,以及豪威爾周立氏小體和網狀細胞數增多。
治療
輸血療法最有效,對急性病貓更佳,但應選擇在早期時機,即發現溶血現象或血細胞壓積在15%以下時為妥,每隔2~3日輸給30~80ml全血。口服足量的四環素,每千克體重35~110mg;或土霉素,每千克體重35~44mg,或氯霉素,每千克體重28~56mg,每日分2次投給,持續10~20日,均有效果。此外,靜脈注射硫乙胂胺鈉也有效。
然而,在治療中約有1/3急性病貓仍預后不良,即使臨床治愈貓也可成為帶菌者,呈隱性感染,在應激因素作用下仍有可能復發。
預防
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 仍要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 第一是殺蟲滅鼠,要堅持經常;第二是定期消毒,保持衛生環境;第三是清除患病的、隱性感染的貓,以消滅傳染源;第四是選擇一次性醫療器械,特別是輸血器械、注射器和供血貓的檢疫要嚴加注意,消除人為的臨床上的傳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