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祖先是狼或豺這兩種動物,狗經過這么久的進化,早就沒有狼或豺身上的野性了。
犬的起源
犬的來源是一個多年來使人感興趣又眾說紛紜的問題。盡管各國的動物學家做了大量的研究與考證,但由于其馴化年代是在史前時代,因而現在掌握的有關資料和見解仍不是十分完善的。有些人主張:犬唯一的祖先是狼或豺,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滅絕品種。
古生物志沒有弄清這個問題,一方面因為已滅絕動物的頭骨與現存的狼和豺的頭骨非常相似,另一方面因為家養犬各品種間的頭骨又極不相似。”達爾文時期以來,對犬的祖先這一問題進行最廣泛、最實際探討的是理查德和艾利斯-法因斯,著書《犬的野生史》中認為較早期的犬像澳洲野狗,愛斯基摩犬,非洲獵犬,印度雜種野狗與野生的犬科動物有著密切的關系,無論如何不能把它們分開。
原蘇聯的現代馴狼實驗表明,雖然狼很少像犬那樣溫順,戒心很強,但它們相對來說還是害怕人的,并非都是兇殘的。在美國華盛頓的奧林匹克豐島上,有一個飼養群的牧場,這些狼都能和它們的主人友善相處與合作。世界各地曾有許多關于母狼收養遺棄在荒野的嬰兒,并哺育成“狼孩”的真實報導。
1972年5月,人們從印度森林中發現了野狼哺育長大的棄嬰巴斯卡爾,它居然依靠“狼母”的哺育和保護安然度過了幾個春秋。這些事實向人們提示了所謂“狼性”的另一面。雖然人類還沒有徹底揭開犬的起源的最后秘密,但是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犬的原始祖先系不同類型的狼。
至于狼和野犬更遠的祖先,則要追溯到四千萬年前的始新世,有一種身體不大、四肢短小、尾巴較長、會爬樹、善馳騁、性兇殘的動物,這就是當今狼、狐、野犬的共同祖先。二、犬的馴化犬原屬野獸,當初人類馴養犬的動機,可能是出于食用和衣著(皮張),至于后來又出于宗教、使役、愛玩等不同目的,都是在長期飼養過程中逐步認識和發展了的用途,而事先并沒有這種預見性。
人類馴化犬的原始動機和馴化過程,這些史前的事情沒有文字記載。現代的種種?盡管許多是合理的和可能的,但都是無法證實的推測。
一種說法是:穴居的原始人周圍經常有大型野獸棲息著,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人類有意無意地將多余食物投給野犬吃,使它們盡量待在自己身旁,利用野生犬對其它野獸的警戒心為人們站崗放哨。
另一種說法可能是原始人類捕獲了較多的野生犬七野生犬的仔幼犬,沒有將它們全部殺掉,而是把它們喂養起來以備后用。還有一種說法:原始人類定居以后,常把吃剩的或不能吃的肉、骨、皮等拋棄在住處周圍,那時游蕩尋食的野生犬能在人類居所附近很容易得到食物,便昌險留了下來,其中比較兇殘的或膽怯的個體不是被打死就是被趕走,溫順馴服的個體得以保留,這些野生犬有機會參加人類的狩獵活動,體驗到了追溯人類的優越性,分享一些食物,逐漸把人類看成是它的首鄰。
總之,人類由捕殺野生動物轉變為飼養野生動物,繼而馴化為家畜,這是一個巨大的變革。野生犬被馴化為家畜是人類勞動的結果,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
從文獻資料來看,狗的祖先是狼或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