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全球蛇種類高達3000多種,大部分都是無毒蛇,比較著名的蛇有眼鏡王蛇、烏梢蛇、銀環蛇、赤練蛇、金環蛇、太攀蛇等等,這些蛇有的有毒有的沒有,習性差別也很大,一般不會咬人,只有特殊情況下會出現咬人的現象。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正如所有爬行類一樣全身布滿鱗片,且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總共有3000多種蛇類,身體細長,四肢退化,無可活動的眼瞼,無耳孔,無前肢帶,部分有毒,但大多數無毒,下面就一起來看一看蛇的種類名稱及圖片大全吧!
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別稱山萬蛇、過山峰、過山標等,雖稱為“眼鏡王蛇”,但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并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于獨立的眼鏡王蛇屬。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在中國西南與華南地區常有出沒,通常棲息在草地、空曠坡地及樹林里。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毒性極強。
烏梢蛇
烏梢蛇是我國較為常見的一種無毒蛇,別稱烏蛇、烏風蛇等,為游蛇科烏梢蛇屬體形較大的蛇,分布范圍很廣,長勢快適應性強、抗病力高、市場暢銷、很適宜人工養殖。主要生活在丘陵地帶,狹食性蛇類,以蛙類(主食)、蜥蜴、魚類、鼠類等為食。由于棲息地破壞及人類大量捕殺,目前野外生存數量大減,急需保護。
銀環蛇
銀環蛇別稱過基峽、白節黑、金錢白花蛇等,毒性極強,為陸地第四大毒蛇。晝伏夜出,尤其悶熱天氣的夜晚出現更多,但也見有初夏氣溫15~20℃天氣晴朗時,白天出來曬太陽。性情較溫和,一般很少主動咬人,但在產卵孵化,或有驚動時也會突然襲擊咬人。會捕食泥鰍、鱔魚和蛙類,也吃各種魚類、鼠類、蜥蜴和其他蛇類。
赤練蛇
赤鏈蛇是分布于中國、日本、韓國、老撾、越南、俄羅斯的有毒蛇,別稱火赤鏈、紅斑蛇、桑根蛇等,為蛇目游蛇科鏈蛇屬的一種。在中國分布的為赤鏈蛇指名亞種,成體全長約1米左右,體背黑褐色與紅(紅褐)色相間。大多生活于田野、山地、平原、丘陵及近水地帶,并常出現于住宅周圍,在村民住院內常有發現,食蟾蜍、青蛙、蜥蜴、魚類、老鼠、蛇、鳥、動物尸體等,以樹洞、墳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為窩,野外廢棄的土窯及附近多有發現。
金環蛇
金環蛇是毒性很強的蛇,別稱金甲帶、金包鐵、金腳帶等,與眼鏡蛇、灰鼠蛇合稱“三蛇”。和其他環蛇屬的蛇一樣,動作緩慢,不愛攻擊人類,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為食。毒性較其近親銀環蛇弱,但仍然屬劇毒蛇,而數量也較銀環蛇多。頭橢圓形,全身體背有黃環和黑環相間排列,兩環寬窄大致相等,尾短圓鈍。活動于平原、丘陵、山地叢林、塘邊、溪溝邊和住宅附近。
太攀蛇
太攀蛇別稱普通太攀蛇、海岸太攀蛇等,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毒蛇。分布于澳大利亞東部及北部沿岸一帶,另也出沒于新幾內亞的島嶼。根據數個毒理學報告的實驗白鼠LD50皮下注射數據,此物種的毒性在陸棲毒蛇中位列第三。日夜均會活動,毒性強烈,每咬一口釋出的毒液已足夠殺死100人,也是新幾內亞南部蛇吻致死的主要元兇。
球蟒
球蟒生活在中非和西非,從塞內加爾到烏干達,從草原到樹林,在樹上與在地上同樣感到舒適。喜歡微弱光線的環境,在黎明和黃昏會變得活躍。在歐洲被稱呼為“皇蟒”,而在美國就用“球蟒”這一稱呼,這是因為當感到緊張的時候會把自己的身體卷縮成一個很緊的球,并把頭穩固的藏在中心。像很多其他蟒類一樣,球蟒也是一種溫和的蛇類,主要以小型哺乳類動物為食。
玉米錦蛇
玉米錦蛇的顏色很多,通常可見到灰色、灰褐色至土黃色、橙色等,身上有鑲黑邊的紅或紅褐色斑紋,腹部有濃淡相間的方格狀斑紋,所以又叫做“玉米蛇”。原產地在美國東南部,墨西哥灣沿岸,在美國、墨西哥、巴哈馬、開曼群島、維爾京群島等地都有發現。棲息于干燥林地,沼澤,農田等地。獨居生活,黃昏及夜間覓食活動。溫順無毒,是具有觀賞性的寵物蛇。
黃金蟒
黃金蟒是緬甸蟒蛇的白化突變種,為一種十分稀少的變異品種。成體可以長到約7米長,在野外的黃金蟒如果有機會與另一條黃金蟒交配,就會將它獨特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但是這種幾率十分小,因而黃金蟒十分難得。在原產地,通常被印度人作為“神靈”加以崇拜。
喜瑪拉雅白頭蛇
喜瑪拉雅白頭蛇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蛇種,主要出沒于東南亞的一些山脈之中。另外,在中國境內的西藏東南部以及越南均能發現喜瑪拉雅白頭蛇。毒性是神經毒,在人體內會引致痛苦、腫脹、高血壓、反胃、腹痛、困倦、四肢麻痹等。
總的來說,蛇的種類有3000多種,但是常見的蛇大約只有幾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