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嘴吊,顧名思義,一種吻部呈藍色的海水魚,看起來非常有趣。其實“藍嘴吊”這個名字只是人們對它的俗稱,它正確的叫法應該是塞氏櫛齒刺尾魚。這種魚一般生活在淺水區中,最深不超過30米,平時主要以藻類為食,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具體了解下藍嘴吊吧。
一、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藍嘴吊
【拉丁學名】Ctenochaetus cyanocheilus
【英文學名】Blue lip Tang、Blue lip Surgeonfish
【瀕危狀態】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群體產卵型
【食性】藻食性
【分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櫛齒刺尾魚屬
二、形態特征
1.體型:藍嘴吊整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體長最大為13.7厘米
2.頭部:藍嘴吊頭小,頭背部輪廓不特別凸出。口小,吻部呈乳頭狀突起,上下頜各具刷毛狀細長齒,齒可活動,齒端膨大呈扁平狀。
3.魚鰭:藍嘴吊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內凹。體被細櫛鱗,沿背鰭及臀鰭基底有密集小鱗。其中背鰭鰭棘8條,背鰭軟條為25~28條,臀鰭鰭棘為3條,臀鰭軟條為22~26條。
4.尾部:藍嘴吊尾柄部有一尖銳而尖頭向前之矢狀棘。
5.顏色:藍嘴吊魚體乳黃色,體側具約20條橘黃色橫紋。頭部具黃色小斑點,吻部和胸腹部藍色,因此得名“藍嘴吊”。身體各鰭青色或淡色透明,背鰭和臀鰭具藍色緣。與所有櫛齒刺尾魚屬魚種一樣,藍嘴吊的幼魚和成魚截然不同。幼魚體一致黃色,眼圈以及背鰭、臀鰭和尾鰭均具藍色緣。隨著成長,體色逐漸轉為乳黃色,并出現斑點和橫紋。
三、生活習性
1.活動:藍嘴吊棲息于清澈的瀉湖和面海珊瑚礁區水深2~30米之間的水域,通常單獨或成小群生活。
2.食性:藍嘴吊主要以巨藻、絲藻以及附著在碎石上的單細胞藻類為食,你也可以喂食它們蔬菜葉,生菜、大白菜、西蘭花、西葫蘆、菠菜,你甚至可以喂食水果,香蕉、西瓜、梨子等等。
3.分布:藍嘴吊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圍包括小笠原群島(Bonin/Ogasawara Islands),往南越過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到達大堡礁和新喀里多尼亞,東至南太平洋的薩摩亞群島(Samoa)和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一帶海域。
以上就是藍嘴吊的全部信息了,各位看完后有沒有對它有了更深的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