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草蜥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蜥蜴,不僅可以捕食大量蝗蟲、害蟲,對蟲害防治事業有幫助,還能作為藥材,整條干制入藥,有著解毒、鎮靜的功效。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下北草蜥,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
一、形態特征
北草蜥頭部是對稱形鱗片,無上鼻鱗。額鼻鱗1枚,前端鈍圓,后端為一銳角。前額鱗1對,左右相切,其外邊大于內邊的2倍。額鱗長五邊形,上眶鱗4對,第1對極小呈顆粒狀,第2對最大,第2、第3對均呈三角形。額頂鱗1對,呈五邊形,左右相切。頂間鱗小,菱形,以后尖與后方更小的枕鱗相連。頂鱗大,左右被頂間鱗和枕鱗隔開。鼻鱗2枚,前后排列,三角形,前鼻鱗與對側的以內角相連。體背草綠、棕綠或棕色,體腹黃綠或灰白,眼至肩部有一條淺縱紋,雄體背側有一縱紋,體側有不規則的深色斑,浸泡標本綠色變為淡藍色。
二、生活習性
北草蜥棲居于山區和丘陵的荒地、農田、茶園、路邊、亂石堆、灌叢及草叢中。以各種無脊椎動物為食,如蝗蟲、鼠婦、蛾類幼蟲等。10月中下旬,當氣溫下降到13℃左右時,陸續進入冬眠。冬眠洞穴多匿藏在草根下、樹根下及田埂邊的土洞內,或路邊亂石堆下及柴草堆下。第2年4月氣溫升至13℃以上時,陸續出眠。剛出眠時僅在中午活動,多見于陽光直射的草叢中,夏季自清晨至傍晚均在外活動覓食,但中午多見于陰涼處。大雨天不外出活動,小雨活動較少,雨后天晴活動較多。北草蜥行動十分敏捷,細長的指趾及尾都可以幫助其在灌木、草叢上攀援,遇到敵害和驚擾能迅速逃脫,不易捕捉。
三、分布范圍
北草蜥分布于中國河南、廣東、甘肅、重慶、江西、上海、山西、山東、陜西、甘肅、江蘇、上海、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貴州、云南、臺灣、內蒙古等地。
四、繁殖方式
北草蜥行卵生,每次產卵2-4枚,多者可產6枚,為多次性產卵。剛產下的卵呈乳白色,卵殼革質,隨即變為白色且變硬,卵徑(10-15)毫米×(6.5-9)毫米,產卵在白天進行,產卵持續時間隨產卵多少而異,一般半小時左右。卵產于有一定濕度的沙土中或枯葉下,以自然溫度孵化,在27℃左右的溫度下,孵化期44天左右,30℃以上的溫度,經35天左右即可孵出。卵在孵化過程中,體積比剛產出時增大2/5,幼蜥出殼后,卵殼即皺縮。
五、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爬行類)——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好了,關于北草蜥的信息就介紹到這里了,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可以持續關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