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在大家的印象中往往有這3個特征:嘴硬、會說話、顏色五彩斑斕。但大多人對鸚鵡“嘴硬”的認知,頂多止步于“開核桃”,誰又能想到,竟有一種會挖洞的鸚鵡存在?它就是本文的主角——巴塔哥尼亞錐尾鸚鵡。
它又名掘穴鸚哥,可謂十分貼切了。那么這種神奇的鸚鵡到底有哪些形態特征與生活習性呢?感興趣的朋友來看看這篇科普吧。
一、形態特征
1、體型:巴塔哥尼亞錐尾鸚鵡的體型較大且壯碩,肌肉結實,體長42-46厘米,體重256-303克。它們比鸚鵡的平均體型要稍大些,當然,比起以“體型碩大”著稱的金剛鸚鵡家族,只能是“小巫見大巫”了。
2、顏色:它們的羽毛也勉強算得上“五彩斑斕”,全身以橄欖綠色為主,尾翼、羽翼的下方藏著一些靛藍、橙黃與草青色,腹下有些許橙紅色,而兩條大腿處呈黃色,足部裸露。
3、頭部:它們的頭部較為圓潤,眼小而圓,眼周有一圈裸露的白色皮膚。喙部鉤曲但強勁有力,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部一般并不光滑、平整,上面布滿了滄桑的劃痕,這是因為它們常年“挖洞”而積累的歲月痕跡。
二、生活習性
從它們的形態特征,尤其是堅硬且滄桑的喙部,不難看出這種鸚鵡的生活并不輕松。事實也是如此,它們有著這些生活習性:
1、活動:習慣群居的巴塔哥尼亞錐尾鸚鵡,為了生存,往往會辛苦地在石灰巖峭壁、沙地或泥濘處挖洞,并且群體會選擇幾乎一樣的高度,這樣它們能擁有“全景式”的觀察范圍,視野更加開闊。
2、遷徙:在冬天來臨時,它們會遷往較為溫暖的地區,由于這種鳥兒主要分布于烏拉圭、智利、阿根廷這樣的南美國家,所以通常會往北遷徙。待到春暖花開之時,它們重新回到南方生活,十分辛勞。
3、食性:它們喜愛吃種子、漿果、堅果類食物,但在沒有這類食物的季節,它們只能造訪農耕區覓食,這可是十分危險的,它們經常被當地農民當作“害鳥”而捕殺,殊不知它們也是苦于生活,無可奈何。
4、御敵:它們在群體活動時,至少有一名“哨兵”,哨兵十分辛苦,不僅時刻保持警惕,還要及時警告同伴,繼而群體將一邊發出巨大刺耳的鳴叫聲,一邊匆匆撤退。
好了,巴塔哥尼亞錐尾鸚鵡就介紹到這里。由于這種鳥兒只生活在南美洲的部分國家,不適宜我國的生存環境,所以一般無法飼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