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地鼠龜又叫做黃緣沙龜,最早發現于1959年,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龜種,龜殼長度可超過40厘米。它們絕大多數分布在墨西哥境內,最初的棲息地是在奇瓦瓦沙漠的馬皮米盆地。
早年,在墨西哥地鼠龜的“老家”,當地原住民喜歡用它們的背甲當容器來使用,所以人們大量捕殺,這一度導致墨西哥地鼠龜幾乎滅絕。直到1976年墨西哥政府開始為這個瀕危物種開始建設保護區,教導當地居民如何保護墨西哥地鼠龜。經過教導,那些以前專門獵殺墨西哥地鼠龜的獵人們,如今反而協助生物學家尋找和照顧這些小家伙。
目前墨西哥地鼠龜野外的數量也開始慢慢地增加,對于它們的未來也變得更加的樂觀。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來科普一些這個家伙的相關“個人履歷”:
一、外貌特征
墨西哥地鼠龜的背甲有些圓隆,它的后腿短而粗壯,前肢被厚實的鱗甲包裹,形態有些扁平,這樣的造型更便于日常的挖掘,所有的腳趾間都沒有蹼。而它們的頭部顯得有些小,呈現茶色,有些微微泛紅搭配上黃綠色的虹膜,感覺就像一個紅綠燈一樣。
二、生活習性
墨西哥地鼠龜喜歡生活在洞穴里,雖然它們已經有厚重的甲殼來保護自己,但是它們更喜歡藏身在洞穴里,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些洞穴80%以上都是雄龜所挖掘的,雌龜基本上都是“拎包入住”。它們通常都是懶在洞穴里不外出,每天也只有下午一段時間出去活動一下。
三、性別的分辨
雌性墨西哥地鼠龜背甲凸出一塊,雄性的腹甲是內凹的,這個凹陷可不是什么生理缺陷,在它們繁殖交配的季節里,都會采用雄上雌下的姿勢,為了避免在交配過程中從雌龜的甲殼上滑落,這個凹陷部位正好可以卡住雌龜凸起的甲殼。
四、繁殖問題
墨西哥地鼠龜每次產卵一般是在12-15顆左右,在野外它們的天敵還是很多,那些未孵化的卵或者已經破殼的幼龜都很容易被狼、獾、臭鼬和鷹這些動物吃掉。能安全成長的龜龜大概只有3%左右,這是大自然所給予的嚴峻考驗。
雖然現在也有人工飼養的先例,在國內市場上也可能碰到,但是筆者建議各位不要隨便購買飼養,這種龜的個頭比較大,是不適合和其它家養龜混養的。了解一下它們可以,飼養的話,還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