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短頸龜最初的標本是由Ludwig Preiss于1839年所采集及送到維也納博物館。這個標本被標簽為“新荷蘭”,并由Seibenrock于1901年描述及命名為Pseudemydura umbrina,1953年前再沒有發現它們的標本。是個古老的物種,被認為自中新世(距今2300至530萬年前)起就沒多大變化。棲息地的大部份地區都已被清除作城市或農業用途。由于耕地、住宅和礦業的發展,導致許多澳洲短頸龜的數量極其稀少,曾一度被誤認為滅絕。下面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澳洲短頸龜。
讓我們來看看澳洲短頸龜基本信息
【中文名】澳洲短頸龜
【英文名】Pseudemyduraumbrina
【分布】西澳州零散的平原,介乎珀斯機場至布爾斯布魯克近皇家澳大利亞空軍基地的地方。
【分類】脊索動物門、爬行綱、龜鱉目
澳洲短頸龜的體態特征
體型:雄性龜殼長155毫米,重量550克;雌性龜殼長135毫米,重量410克。
形態特征:顏色介乎泥沼澤的黃褐色至沙質沼澤的差不多全黑色。胸甲顏色亦有不同,由黃色至褐色不等,有時甚至是黑色的。盾板邊緣黑色,內中黃色,有黑色斑點。它們的腳短,有像鱗片的盾板覆蓋,趾上有爪。它們的頸短,有起角的小結。頭頂只有一大片盾板。
性格特點:十分活潑,飼養一周后便會從你的手中接食,接下來當你走進房間時它便會在水族箱前面不停的游,而且當你靠近它時它會游出水面。
保護等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
澳洲短頸龜的生活習性
棲息環境:在沼澤,湖泊,江河的支流,及水流緩慢的水道。
食性:僅吃活食,包括小型甲殼類、昆蟲幼體及小蝌蚪等。人工飼養下,它們需要維他命,生瘦肉,小老鼠和干狗糧。
繁殖:在春季或夏初筑巢,產下8~24枚卵,孵化期大約為3~4個月。
介紹到這里小編想說:地球不僅僅人類的家園,也是所有生物的家園,請不要再破壞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