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喜瑪拉雅白頭蛇,想必很多朋友聞所未聞。這很正常,因為它在世界范圍內都極其罕見。在我國,僅西藏東南部能發現其蹤影,本世紀內,國內所見的喜瑪拉雅白頭蛇標本也僅有數十例。
喜瑪拉雅白頭蛇不僅數量稀少,它們劇烈的毒性和古怪的性情,也導致我們很難通過人工養殖的方式來幫它們“傳遞香火”。那么具體難在哪兒呢?別急,咱先從它們的現狀聊起。
一、數量稀少
雖然身長不足一米,一般僅有60-80厘米左右,并且十分纖細,但它身上的圖案是非常獨特的。整個背面以黑褐色為主,其間長有些許朱紅色橫斑,斑紋周邊有一圈黑色。這些橫斑長短相間,零星點綴,很是好看。
再搭配它白色的頭部,能形成強烈的撞色感,讓人遠遠就能一眼認出,這便是它的獨特之處。
二、神經毒素
蛇毒一般分4種:血液循環毒素、神經毒素、混合毒素以及細胞毒素。雖然喜瑪拉雅白頭蛇的毒性排不進TOP10,但它是較為罕見的神經毒素。
被它咬傷后,期初局部癥狀并不明顯,故很多人會麻痹大意。但在數小時之后,傷勢陡然惡化,病人甚至會出現全身性的顫抖、抽搐、肌肉麻痹等情況,嚴重者甚至會死亡。由此可見,神經毒素的傷害性很難量化,因為它容易讓人錯過最佳治療時期!
三、性情古怪
既然喜瑪拉雅白頭蛇現存的數量這么少,難道人們就沒有干預過,或者說幫助過它們嗎?當然不是。
據悉,歐美的某些國家曾多次進口喜瑪拉雅白頭蛇,結果因為當地海拔較低、溫度過高,導致其內臟器官受損,從而絕食。不多久,它們便“全軍覆沒”了……因為它們喜歡棲息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區,偏愛的溫度為20-25度左右,否則,它們的身體會產生不適。
但即便滿足這樣的環境條件,國內也有些飼養者,仍說這種蛇非常容易“暴斃”,養著養著,某一天它突然就不動了,毫無征兆。更何況,他們養的還是人工培育的品種……
總而言之,喜瑪拉雅白頭蛇是一種非常“嬌貴”的蛇,因為真的非常罕見。小編非常希望,它們的種群能很好地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