黿,一種古老的物種,它們的家族在1.75億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了,堪稱活化石。歷史中也常常有它們的記載,南宋所著的《爾雅翼》中有說:“黿,鱉之大者,闊或至一二丈。”《西游記》中馱著唐僧師徒四人和白馬過了八百里通天河的就是它。
因為黿的頭頸后部常有疣狀的突起,所以在民間也有人叫它“癩頭黿”,黿的力氣很大,可以馱數百千克重的物體而依舊行動自如。
下面,就讓咱們一起看看黿的科普介紹。
一、形態特征
1、背甲:背部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圓形。黿沒有龜類那樣的角質盾片,渾身都被柔軟的皮膚覆蓋著,皮膚下背、腹兩面由骨板包裹,左右兩側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副特別的“盔甲”。
2、體型:體型較大,體長60厘米左右,體重可達30至40公斤。
據說黿有些個體能長到一米以上,體重可達100公斤,甚至幾百公斤。
3、頭部:頭部較鈍且扁,吻部較短,不突出;鼻孔小,位于吻端。頸后部有瘤狀的突起。
4、四肢:四肢扁平、粗大,長有腳蹼和腳趾,趾間的蹼較大。
二、生活習性
1、棲息:黿棲息于內陸、流動緩慢的淡水河流和溪流中,生活在深潭和淺灘相結合的區域。
2、食性:肉食性,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和魚類為食。黿是夜行性動物,常在晚上游到淺灘覓食螺、蛙、蝦、魚等動物,且食量極大,通常它能一次吃進相當于體重5%的食物,然后半個月內可以不再進食。
3、捕食:黿是一種伏擊捕食者,捕食時,黿會潛伏于水域淺灘邊,將頭縮入甲殼內,僅露出眼和喙,待獵物靠近時,發出致命攻擊。
4、休眠:在每年11月黿就會開始在水底冬眠,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4月,長達半年之久。那么如何確保在水底冬眠時不被淹死呢?當然是黿那強大的呼吸能力,它不僅能用肺呼吸,還能用皮膚,甚至是咽喉來進行呼吸。怎么樣,是不是很神奇?
三、種群現狀
黿在我國屬于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但卻瀕臨滅絕,原因有以下兩點。
1、它的肉營養價值高,其脂肪、骨頭均可入藥,所以遭到人們大肆捕殺。
2、由于人們排放污水,導致其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和污染,使其數量大大減少,到了滅絕的邊緣。
最后,希望人們能夠重視起來,不要再讓一個物種在我們眼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