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脖子上長了個包可能是因為烏龜生病導致的,像疥瘡病、乳頭狀腫瘤、纖維瘤都會導致烏龜的脖子上長包。
1.疥瘡病
[病因]大多在水棲龜和半水棲龜龜體發病。病源為嗜水氣單細胞菌點亞種。常存在于水中,龜的皮膚、腸道等處。水環境良好時,龜為帶菌者,一旦環境污染或者體表受傷,病菌大量繁殖引起龜患病。
[癥狀]頸、四肢有數個黃豆大小的白色疥瘡,用手擠壓四周有黃色、白色的豆渣狀內容物。病龜初期尚能吃食,食量逐漸減少,嚴重者停食,反應遲鈍。一般2-3周可導致病龜死亡。
[防治]首先將病龜隔離飼養,將疥瘡里的內容物全部擠出,用碘酒搽抹患處,并敷上土霉素粉,再將涂有土霉素或金霉素眼膏的棉球塞入患處。然后將病龜放入淺水中,對停食的龜應灌食,并在飼料中混入抗生素藥物。
2.乳頭狀腫瘤
病因]乳頭狀腫瘤是由被覆上皮的真皮衍化出的纖維結締組織所形成的良性瘤。通常與體表螞蝗或皮膚血管中的旋睪蟲有關。
[癥狀]瘤體的外表為大小不一的菜花狀,突出于皮膚表面。開始時,瘤體光滑,圓形,以后表面變的粗糙,堅硬如角質狀。多出現在四肢和頸部。
[防治]可用外科切除。最好在夏季將其切除,先將瘤體表面消毒,切除瘤體后,然后在創口處涂抹抗生素藥粉,并包扎。每2天換1次藥,并且不要放在水里以防感染!
注:龜患腫瘤疾病的比較少見,除散發新生物外,龜身上的腫物常常與寄生蟲寄生和致腫瘤病毒有關。應用放射線檢查、超聲檢查、細胞學、組織病理學(活組織取樣)以及病毒分離技術,可使診斷準確度提高。新生物一旦做出診斷,其治療方案與其他動物所采用的方案相似。
3、纖維瘤
[病因]纖維瘤是由一種由纖維締結組織產生的局部性良性腫瘤,是由病毒引起的。
[癥狀]瘤體為結狀的突起,瘤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當瘤體位于體表時病龜不會出現功能障礙。但不及時治療的話,有些瘤體惡性質變后變為纖維肉瘤,且易轉移到內部器官,造成功能障礙!
[防治]纖維瘤宜早期切除。若切除不徹底,則易復發。
飼養烏龜注意帶烏龜曬曬太陽,注意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