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的繁殖方式是胎生或者卵胎生,任何蝎子都是有毒的毒性不同,蝎子也常被入藥或者泡酒。
蝎子是動物界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蝎目種類的統稱 [1] ,蜘蛛亦同屬蛛形綱。它們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長的身體、螯、彎曲分段且帶有毒刺的尾巴(后腹部)。陸地上最早的蝎子約出現于四億三千萬年前的希留利亞紀(志留紀)。注:任何蝎子都有毒,毒性大小不同。毒性最小的蝎子:八重山蝎(澳鏈尾蝎)Liocheles australasiae 。
世界上的蝎子約有1700余種,常用以入藥、泡酒的為東亞鉗蝎Mesobuthus martensii (Karsch),對風濕類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亦稱馬氏正鉗蝎,屬蝎目的鉗蝎科(Buthidae)。東亞鉗蝎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遍布10余省。其它入藥蝎:西藏琵蝎Scorpiops Tibetanus;其它泡酒蝎:條斑鉗蝎(蒙古正鉗蝎)Mesobuthus Eupeus。
蝎卵胎生或胎生。卵胎生的種類的卵大,為端黃卵,行不全卵裂,在卵巢管腔內發育。胎生種類的卵幾乎無卵黃,行完全均等卵裂。南方鏈蝎的卵在卵巢的盲管內發育。胚胎在盲管的端部,此處再延伸出一管,其終端是一簇吸收細胞,緊靠著消化系的盲囊,吸收養料順管傳送給胚胎,有點象哺乳動物的臍帶。發育經歷數月甚至1年多。幼蝎6~90個不等,因種類而異。幼蝎產出后立即爬上母背,脫一次皮后,陸續離開母蝎獨立生活。
東亞鉗蝎約在7~8月間產仔。產仔前,母蝎尋找一合適的場所,兩櫛狀器向左右展開,從生殖孔陸續產出。幼蝎外包白色粘液,米粒狀。數分鐘后,幼蝎的尾和附肢從粘液中伸展開,順母蝎的附肢爬上母背。每胎產15~35只幼蝎。初產幼蝎長約1厘米,色乳白,僅眼丘黑色;體和附肢上的齒、突起和爪都尚未長成;在母背上不吃任何食物。
5天后脫皮成2齡蝎,體長達1.5厘米以上,仍生活于母背。約1周后脫離母體營獨立生活。共經5次脫皮(6齡蝎),到第3年才變為成蝎,但到第4年秋天才能繁殖。從出生到繁殖,約需3年時間,大致可以連續繁殖5年,其壽命達8年。
蝎子是肉食性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