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褐竹鼠的馴養的四大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1,無論是自己捕捉的,還是山區市場收購的暗褐竹鼠,馴養前均應仔細檢查是否有傷,并根據傷勢輕重區別對待。若只傷皮肉,可按一般外科處理,涂擦消毒碘酊或口服消炎類藥物,一般傷口3~4d就痊愈。如有重傷例如四肢骨折等,可采用石膏繃袋固定,若通過治療沒有好轉或者無治療價值的應盡早作處理。
2,暗褐竹鼠被捕后由于居室、生活環境發生改變,而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表現拒食而死亡。臨床采用弱光或暗室飼養,可降低應激反應強度,提高捕后成活率。
據觀察,在暗室加稻草覆蓋的情況下,暗褐竹鼠建筑成稻草窩巢,隱居其中,仿佛回歸了自然,再投食暗褐竹鼠最喜吃的芒根,拒食時間最短,發病率低,捕后成活率高達96%。相反,采用開放式飼養,因處于驚恐之中,拒食,腹腔水腫,經解剖和細菌培養,沒發現嚴重的敗血癥和致病細菌,出現以應激反應為主的變化,表現為實質性的器官出血和腹腔積水。所以采取暗室加稻草覆蓋,則可以降低應激反應,提高捕后成活率。
3,野生暗褐竹鼠野性強,對環境和生活適性的改變有一個抗逆性過程,若一捉來就馬上投喂人工配合料,大多數則會出現拒食而死亡。因此需有一個馴食的過渡期,以暗褐竹鼠最喜歡吃的冬芒草根、嫩竹筍、竹葉為誘食輔以玉米、米糠拌飯或者饅頭等精料,逐漸增加物質種類。最后添加營養元素,如礦物質、氨基酸和維生素,最后定型于含有多種營養元素的混合飼料,達到人工控制營養的目的,既不使營養過剩而浪費,又能滿足其營養需要,發揮生長潛力。
4,合群馴養的目的在于改變野性,使暗褐竹鼠變得溫馴,便于人工操作,并組合新的家系,因為暗褐竹鼠是終生配對,拒絕臨時組合配偶,或者爭斗不休,或者拒絕交配。臨床可采用二種方法,一是家系馴化,經過拒食和食物過渡后,即組建新家系一雄二雌,居住面積0.3平方米。三個內室,面積為0.12平方米,供作暗褐竹鼠臥室。外室0.18平方米,供運動和采食。二是合群馴養,合群池為1平方米,不設內室,開放飼養,馴食后,按一雄二雌的比例,放于5組,即5雄10雌,為了減少合群初期的爭斗次數,池中放入7~8個空心磚,作為被攻擊方的臨時庇護所。
以上便是暗褐竹鼠的馴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