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瑪拉雅白頭蛇最早發現于緬甸克欽山。管牙類毒蛇,一般長500毫米左右,最長達770毫米。軀干圓柱形,頭部白色有淺褐色斑紋,軀尾背面紫藍色,有朱紅色橫斑,頭背具9枚大鱗。背鱗平滑。
喜瑪拉雅白頭蛇棲息于海拔100~1600m的丘陵山區,見于路邊、碎石地、稻田、草堆、耕作地旁草叢中,亦見于住宅附近,甚至進入室內。晨昏活動。捕食小型嚙齒動物和食蟲目動物。
喜瑪拉雅白頭蛇最早發現于緬甸克欽山。管牙類毒蛇,一般長500毫米左右,最長達770毫米。軀干圓柱形,頭部白色有淺褐色斑紋,軀尾背面紫藍色,有朱紅色橫斑,頭背具9枚大鱗。背鱗平滑。喜瑪拉雅白頭蛇棲息于海拔100~1600m的丘陵山
喜瑪拉雅白頭蛇最早發現于緬甸克欽山。管牙類毒蛇,一般長500毫米左右,最長達770毫米。軀干圓柱形,頭部白色有淺褐色斑紋,軀尾背面紫藍色,有朱紅色橫斑,頭背具9枚大鱗。背鱗平滑。
喜瑪拉雅白頭蛇棲息于海拔100~1600m的丘陵山區,見于路邊、碎石地、稻田、草堆、耕作地旁草叢中,亦見于住宅附近,甚至進入室內。晨昏活動。捕食小型嚙齒動物和食蟲目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