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蠐螬最佳時間是在7月中上旬的時候,因為在7月中上旬的時候是成蟲盛發的時期,在6月份中旬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
蠐螬是金龜子幼蟲的統稱,又名“土蠶,老母蟲,核桃蟲等”,成蟲俗稱金龜子、金龜甲;蠐螬喜歡咬食甘薯的幼苗和塊根,是危害甘薯產量和質量的最大害蟲之一,甘薯幼苗被蠐螬咬食會造成缺苗斷壟、死苗,被蠐螬噬食的薯塊除易感染病菌,加重田間和貯藏期病害的發生外,還會直接影響甘薯的外觀和質量,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蠐螬以幼蟲或成蟲在深層土中越冬,一般為30~50厘米深,最深可達l米左右,到4月中旬土溫上升到14℃以上時,開始出土活動,6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成蟲發生盛期。成蟲具有假死性和趨光性,白天潛伏,黃昏活動,晚上8~11時最盛。成蟲交配后10~15天產卵,產在松軟濕潤的土壤內,6月下旬開始孵化出小蠐螬,危害春薯的薯塊和夏薯的幼苗。總的來說,蠐螬4~9月危害甘薯,尤以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危害最重。9月末以后3齡幼蟲在土壤深層越冬,第二年4月中旬開始活動、危害。
蠐螬發生的輕重與土壤溫濕度、有機質含量、前茬作物、地勢高低、天氣情況等因素密切相關。
一般情況,10cm土溫達13℃~18℃時蠐螬活動最盛;土壤潮濕活動加強,尤其是連陰雨天氣會加重危害;背風向陽地的蟲量高于迎風背陰地,坡地的蟲量高于平地;前茬為大豆、花生、玉米、蔬菜的地塊發生重;土層厚、較濕潤、有機質含量高的肥沃中性土壤,蠐螬發生普遍。而有機質含量低、土壤粘重的粘土和沙土,蠐螬危害則輕。
甘薯田地下害蟲蠐螬的防治應以綜合防治為主,選擇合適的農藥和施藥方法,掌握好時機同時防治成蟲和幼蟲,使蠐螬種群控制到危害水平以下。
1、物理防治:利用成蟲趨光、趨化的特性,可用黑光燈、性誘劑等對蠐螬成蟲(金龜子)進行誘殺。6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成蟲發生盛期,此時正值甘薯生長旺季,可在甘薯田安裝黑光燈誘殺成蟲。
2、農業防治:主要是結合耕作措施對蠐螬進行防治。北方薯區常實行薯麥輪作,可在6月初小麥收獲后深翻土壤進行晾曬,人工殺死或飼養雞群啄食幼蟲。10月份夏薯在收獲的同時完成土地深耕,破壞蠐螬在土壤中的生活環境,可利用蠐螬怕水淹的特性利用灌溉消滅幼蟲。
3、生物防治:目前應用最廣也是最有效的是利用白僵菌、綠僵菌等真菌制劑防治蠐螬,尤其是白僵菌在甘薯田防治蠐螬非常成功。在甘薯栽插期、薯塊膨大期或者幼蟲發生盛期施用白僵菌后孢子侵染蠐螬幼蟲,使其致死,菌土施用三年后仍有一定防治效果。此方法具有不易產生抗藥性、殘留少、致病率高等優點,應用前景廣闊。
4、化學防治:該方法具有見效快、防效好、經濟實用等優點,截止現在仍是甘薯上控制蠐螬的主要手段。不過,為了克服高殘留、高抗藥性、環境污染等問題,蠐螬的化學防治經歷了依賴高毒農藥如甲拌磷、神農丹等到逐步使用毒死蜱、二嗪磷等高效、低毒農藥的轉變。主要方法是在甘薯田整地時撒施或者栽插時條施、穴施毒死蜱、二嗪磷等顆粒劑防治蠐螬,效果好、持效期長。針對生長期長的甘薯品種,可在7月底至8月初滴灌毒死蜱乳油效果更好。
5、雜交育種技術防治:就是利用雜交育種技術選出對蠐螬抗性強的甘薯品種。施慶華等研究了不同甘薯品種對蠐螬的抗性,發現浙紫1號、心香等受害指數較低、無經濟損失。此方法具有雜交不親和、育種周期長等局限性,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抗蟲甘薯是未來蠐螬防治的主導方向。
防治蠐螬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去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