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眼后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上葉特別發達,屬世界27種鱘魚之冠。
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征,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征.形近鯊魚,鱗片呈大形骨板狀;魚頭為尖狀,口在頜下.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
鱘魚類的祖先在地球上已有1.4億年的歷史,主要分布于長江干流.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游性魚類.平時,中華鱘棲息于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游,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每年夏秋,聚集于長江口,溯江而上至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產卵,和幼鱘順江而下,到東海,黃海的深水中成長.長江葛洲壩水電站的建設,使此魚在長江失去了產卵繁殖的場所.為使中華鱘魚保存下來,投資興建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機構,并獲得成功。
它的體型很大,是珍稀的保護動物,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