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不是很好養,飼養鴕鳥要注意鴕鳥的繁殖期、飼養密度、重視種鴕的選擇、舍內和運動場地面等各方面的因素。
1、繁殖期一般由1公2母即3組成一小群,每800平方米一小群,非繁殖期則合并為20-100只一群,進行管理。澳洲鴕鳥及美洲鴕鳥則由5-7只組成一小群,公母之比為1:4-6。
2、飼養密度。非洲鴕鳥舍內20-30平方米/只,運動揚200平方米/只;澳洲鴕鳥(鴯鹋)或美洲鴕鳥舍內10平方米/只,運動場50-60平方米/只。
3、重視種鴕的選擇。要求非洲鴕鳥的公鴕體軀高大,體羽為黑色,尾羽及翼羽為白色,排糞時,陰莖伸出泄殖腔向左彎曲,陰莖不少于25厘米長,陰莖從伸出到回縮的間隔時間要稍長,羽色要鮮明光亮,喙和腳脛應為桔紅色,性欲旺盛,交配時應出現展翅、搖頭搖頸、鳴叫、跳舞等動作;母鴕應表現出母性強,如護蛋性、護雛鴕性強。全身羽毛灰色,腳脛和喙無桔紅色,呈淡藍灰色,發情要明顯,即愿接受公鴕配種,兩腳及恥骨間的距離要寬。
4、舍內和運動場地面應鋪砂,要求與育成期相同,最好采用黃色干凈的河砂,厚度8-20厘米。
5、盡量保持環境安靜及干燥而不潮濕,相對濕度60%左右,至于清潔、消毒、清除鐵釘、玻璃等雜物等要求以及設置綠化帶、排水系統等均與育成期相同。
6、觀察鴕群動態,搞好日常登記工作,如采食量、飲水情況、精神動態、羽毛光澤、鴕鳥的頭頸是垂下還是抬舉起來等都要詳細觀察,或作些記錄。頭頸不舉是疾病嚴重的標志。糞便成團則正常,硬或爛則異常,應作分析。還應注意個別鴕出現外傷情況。對公母鴕還應逐個觀察它們的發性和配種情況。
7、換羽。一般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元月下旬,鴕鳥即進入換羽階段,換羽的順序是:肩胛前部及胸部→臀部→腰部→翼羽→尾羽。
如果要飼養鴕鳥的話,一定要細心的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