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的龜在拼音里面是第一聲,gui,龜是屬于象形字的,這個字除了在烏龜中念gui,還念qiu。
龜,漢語常用字,讀作guī、jūn或者qiū,最早見于甲骨文,其本義為鱉目動物,一般具有厚重、梅花狀的四肢和高聳的圓形甲殼,后引申為比喻高壽、獸類背部隆高處、印章的代稱等含義。
龜,象形字,像龜之形。甲骨文中,龜之頭、腳以及龜殼之紋路具現,宛然如畫。有正面的形象,如(圖1);也有側面的形象,如(圖2)。《說文》古文(圖4)為正面形象,小篆(圖5)以后都是側面形象。“龜”是“龜”的簡化字,但烏龜側視之形乃然依稀可辨。可見此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筆勢雖有不同,而形象依然存在。
“龜”是爬行綱龜科動物的統稱。《說文》:“龜,舊也,外骨內肉者也。”《殷虛書契前編》4.54.7:“丙午卜,其用龜?”(丙午這天貞問,是否用龜占卜?)龜在古代用于占ト,也用作貨幣,因以為占ト和貨幣之稱。
古代印紐多作龜形,因以龜為印章的代稱。古代碑座也常作龜形,因亦以稱碑座。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有象征意義大致可分為一褒一貶兩個方面。一者龜的壽命很長,古人視為通神之靈物,常用于ト卦,因此賦予龜以吉祥神圣的意義,如以“龜年鶴壽”形容長壽,以“龜龍”、“龜象”比喻神靈;二者龜受到驚擾或遇到危險時常把頭腳都縮進殼內,因以“縮頭龜”、“龜孫子”等為詈詞,含有貶義色彩。俗體楷書“龜”基本承續《說文》古文(圖4)的寫法,將有錯紋的甲背符號簡化成了“田”,大大簡化了字形。
烏龜的龜和烏龜的身形是很相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