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水陸兩棲牛蛙養殖技術,喜居于江河、池塘、沼澤及岸邊草叢。白天常將身體漂浮于水面,或躲在潮濕陰涼的水邊草叢中、洞穴內,一遇驚擾即潛入水中。夜間四處活動,尋找食物。夏天高溫季節,常棲息于陰涼的洞穴、濃密草叢、農作物地里;嚴冬鉆入10 一 40cm 深的不凍土層或 1m 左右深的洞穴、 6ocm 左右水深的淤泥中,待翌年開春后破土而出。
2結伴群居:牛蛙喜歡結伴群居,往往幾只或幾千只共棲一處牛蛙養殖技術。對環境條件一經適應便定居下來,一般不輕易遷移。當棲息環境惡化,如水域干涸、食物斷絕、炎熱難耐,無法繼續生存下去時,牛蛙即會集群遷移到別的適宜環境中。每到繁殖季節,牛蛙常集體遷移到池塘、河溝、沼澤地等環境優良的場所,互相嬉戲,抱對繁衍子代。
3養殖溫度牛蛙養殖技術:
牛蛙是定溫動物牛蛙養殖技術。生長的最適溫度為 25 一 32 ℃ ,繁殖最適溫度為20 一 30℃ ,低于20℃、高于 30 ℃ 一般不產卵。當溫度降至15 ℃ 時,食量很小;溫度降到14℃以下,基本停食;再下降到 10 ℃ 以下,則停食冬眠。 牛蛙致死高溫閾值為 39 一 40 ℃ 。 34 一 36 ℃ 時急劇跳躍掙扎、竄游; 37 一 39 ℃ 身體失去平衡,很快死亡,而且受熱致。
牛蛙的生活習性牛蛙養殖技術:
1牛蛙生活于湖泊、溝港、池塘等水域環境及附近的陸地,平時喜棲息于溝、塘邊。若水面長有浮水植物,則伏于水草,僅以頭部露出水面,一遇驚擾便潛入水中。牛蛙有群居的特性,往往是幾只或幾十只共棲一處,待適應環境后,便不隨便搬遷。到了5月上旬,牛蛙叫聲尤甚,一蛙先鳴,其他蛙跟隨齊鳴,夜間比白天叫得更厲害,其后便抱對產卵。產卵期至7月中旬止,歷經70天左右。卵呈片狀,借水草固著浮于水面。受精卵孵化為蝌蚪,生活于水中,以后變態為蛙。過水陸兩棲生活。冬季水溫下降到10℃左右時,牛蛙開始躲藏于洞穴或淤泥中,停止活動與攝食。但當氣溫回升到10℃以上時,又出來活動覓食,即使冬天也是如此,故牛蛙在洞庭湖地帶無明顯休眠期。
2牛蛙蝌蚪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為食。由腸含物分析有4種成分: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無定形有機顆粒及腐敗的有機物質和泥沙。4種成分中主要是浮游植物,另外3種成分是較次要的。而且蝌蚪的食性與其生活習性和消化道的長度有著明顯的一致性。牛蛙蝌蚪屬靜水水域類型,游泳能力不強,所以只好吞噬隨波逐流的浮游藻類。蝌蚪也喜歡聚集在爛草堆里,用角質唇齒刮取腐敗的有機物質及底棲硅藻。蝌蚪腸道細長曲折,以最簡單方式盤旋于腹腔之中。孵化后剛開始攝食的蝌蚪,其消化道長度約為全長的1.48倍,為體長的4倍。隨著蝌蚪的成長,消化道以更快的速度增長,與全長、體長的比例也跟著增加。蝌蚪體長增長到60.1~66.0毫米時,消化道長度平均為全長的7.53倍,為體長的19.15倍。變態前夕,消化道最長達全長的10.76倍,達體長的26.32倍。蝌蚪消化道長度和全長之間比例的變化,是因為植物性飼料一般較動物飼料難消化,要較長時間和較多的接觸面積才能達到消化植物纖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