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后一個劊子手,就因為不聽師傅的勸告砍了300個人頭還不罷手,最后落得個斷子絕孫,慘死街頭的下場鬼頭刀殺99人。
其實劊子手是一個“香餑餑”職業,尤其是在清朝末年,劊子手可是正兒八經的“國營”高薪工種,有的是身強力壯的男子想要擠進來干這一行鬼頭刀殺99人。
但劊子手可不是空有一身蠻力就能干的鬼頭刀殺99人,想要入行,就必須從小拜師學藝,不僅要學技術,更重要的是要嚴格遵守各種規矩。
先用瓜練準頭鬼頭刀殺99人,后用活物練膽量,最后斬香不斷方為達成鄧海山出生在湖南的一戶農民家庭,本來一家人務農也能勉強溫飽,但清末政府的腐敗,讓他們一家流離失所,當時鄧海山已經18歲,為了養活家人,他不得不四處給人做工跑腿。雖然賺的錢依然不多,但比起在家種地,四處奔波讓鄧海山漲了不少閱歷。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打聽到政府現在正缺少劊子手,據說砍一顆頭能領賞銀4兩,這可比自己一年的工錢還多鬼頭刀殺99人。鄧海山覺得自己不怕晦氣,又有一副力氣,就想去報名試試。
結果“面試”的第一題就讓鄧海山蒙住了:“你師傅是誰?”
鄧海山只得搖了搖頭,說自己沒拜過師,得到這樣的答案,幾個兵丁直接把他轟了出去。
這時候鄧海山才知道,想要入行劊子手,沒有師傅帶是不行的。
鄧海山拿著手里僅有的一點錢,買了幾斤肉和兩壺好酒,來到了一個老劊子手家里,請求拜他為師。老劊子手看鄧海山誠意十足,又見他面如惡鬼,十分丑陋,是塊當劊子手的好料,非常滿意,當下就答應收鄧海山為徒。
1,練臂力,練準頭
刀是劊子手吃飯的家伙,如果上了刑場劊子手連刀都使不好,不但丟臉,還可能給自己惹一身麻煩。師傅先是讓鄧海山每日苦練臂力,要做到握刀半空不抖,揮刀收刀一氣呵成。
在鄧海山做到這一點后,師傅開始讓鄧海山練習準頭,他取一冬瓜放在桌上,隨即在上面劃一條黑線,要求鄧海山能一刀準確延黑線切下,卻不能用力太猛將桌面砍出痕跡。
2,練膽量
劊子手雖然處決的是罪大惡極的犯人,但畢竟也是殺人,心理關是很重要的一關。普通人可以畏懼血腥,但如果劊子手表現出害怕,那可就成了眾人的笑柄。
鄧海山先用殺雞練膽,砍去雞頭后,雞血噴灑一身不生怯意。然后抓野狗來殺頭,一是練膽,二則是狗的頸部椎骨與人相似,可以練習刀法,順狗頸部兩根椎骨的縫隙砍下,手起刀落,狗頭落地卻無太多鮮血流出,就說明刀法已經合格了。
3,斬香不斷
鄧海山每日摸黑起床苦練,終于把自己的刀法練到了大成,他能做到點細香一支,眼盯香與煙之間的紅點出,起手刀過,火點落地且細香不斷。
師傅見他刀功已然出神入化,十分欣慰,他告訴鄧海山,今日便可出師,前往應聘劊子手了,只是在下山之前,師傅再三叮囑他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
殺人九十九,必須要停手,如若不然,必遭天譴只是在成為一名劊子手后,鄧海山很快把師傅的叮囑忘得一干二凈,因為這一行實在是來錢太快了。
劊子手的收入共分三部分:
一是行刑后官府給的賞銀,這是固定工資。
二是行刑之前,大多數家屬會選擇賄賂劊子手。雖然不可能免犯人一死,但可以讓劊子手下手快點,減少犯人的痛苦,有的家屬則多給些錢財,讓劊子手行刑時留點分寸,給犯人的首級留些皮肉粘在身上,也算是保個全尸。
三是到刑場后,附近的商家會賄賂劊子手。跟現在的秘密執行相反的是,古代刑場一般設立在人流量最大的街口,比如最有名的菜市口,這樣可以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當然刑場雖然固定,但砍頭的位置卻可以由劊子手決定,刑場周圍的商家為了避免讓自家沾上晦氣,都會都會花錢賄賂,而劊子手收了錢也會仗義的離得遠遠的。專挑那些沒賄賂的商家門口,來個血濺當場。
劊子手行刑規矩多,且每一步都十分重要
1,行刑前,由監斬官提犯人出獄,押送之前讓犯人吃“斷頭飯”,在此期間監斬官核對犯人身份信息。
2,到達刑場后,劊子手護送犯人家屬與犯人見最后一面,確保不會因為重名而押錯了人,期間劊子手不得與犯人及家屬交談,更不能攀親帶故。
3,進入行刑位置一切妥當后,劊子手再三與犯人進行喚名問答,確定本人無誤,驗明正身,監斬官記錄在案,開始行刑。
4,此時負責問話的劊子手依然站在犯人面前,而真正負責砍頭的劊子手這時才悄然提刀從犯人背后靠近,所謂“防前不防后”,趁著犯人注意力分散,一刀下去,人頭落地。
如果直接從正面行刑,犯人難免會因為緊張害怕而不自覺地縮住脖子,給行刑增加難度。
同時這一步也是最考驗劊子手眼力與技術的一步,如果一刀砍偏了,砍到犯人的頸骨處導致其痛苦大叫,周圍圍觀的群眾立即會大聲起哄,作為一名劊子手,這可算是丟臉丟到家了。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如果家屬之前賄賂過,事后必然少不了找劊子手的麻煩,職業生涯保不住就到此結束了。
5,行刑過后劊子手必須快速離場,決不允許回頭,不然將會被惡鬼纏身。此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劊子手不得殺過百人,在斬下第99顆頭顱時,必須要辭職身退,從此再也不造殺孽,這樣才能保一個平靜的晚年。
但鄧海山卻早就忘記了這些規矩,他舍不得這源源不斷的真金白銀,他殺到100人沒有停手,殺到200人還沒有停手,直到最后,他一生竟砍下了300余顆人頭,可謂殺孽滔天。
不聽師傅勸誡,最終遭到報應,慘死街頭1914年,北京政府頒布《懲治盜匪法》,規定“死刑需用槍斃”。
鄧海山徹底失了業,一生從事劊子手的他根本不可能娶得到老婆,而他本人也自知殺孽慎重,從此以后,鄧海山每日吃齋念佛,試圖減輕自己的罪孽,他還想入善堂,做一些幫助他人的事情。
所謂的善堂,就是清朝時期興起的一種民間慈善組織。但組織里的人認為,鄧海山的錢都是靠殺人賺來的,陰氣太重,不能用來行善,拒絕了鄧海山入善堂的要求。
鄧海山很是憤怒,他認為自己并不是濫殺無辜,他一生為官府斬除盜寇,算得上為民除害,為什么現在人們反而將他視為惡人呢?
但不管鄧海山如何解釋,都已經沒人愿意接近他了,此后的日子里鄧海山經常借酒消愁,大手大腳一輩子的他根本不懂得如何理財,很快他的那些積蓄就用光了。他本想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沒想到寺里的僧人也覺得他殺孽太重,不可留下。
鄧海山最終落魄成了一名街邊乞丐,他一生砍了300余顆人頭,大街小巷無人不識他,所以見鄧海山行乞,也沒有多少人愿意給他銀錢。
終于在1925年,60歲的鄧海山孤獨地死在了街邊的某個角落,不知道最后一刻他是否在后悔,沒有聽從師傅的告誡。
寫在最后在封建社會,出于迷信與文化程度的受限,老百姓總覺得劊子手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害怕他下一刀就砍在自己頭上。但事實上,從鄧海山退休后每日吃齋懺悔來看,他并非所謂的嗜殺成性,不過是為了謀求生路不得已而為之罷了。
其實比起受刑者一瞬間結束的痛苦,行刑之人要承擔的陰影卻是長年無法消除的,即使在制度更加完善的今天,執行死刑者也要承受巨大的壓力。
有一位曾經執行過死刑任務的退伍軍人曾講述過那次經歷:
前往刑場前,他會得到犯人的犯罪資料,抵達刑場后,犯人背對他而跪,聽令,開槍,一氣呵成,隨后立即回身上車返程,槍內僅有一顆子彈,即使一槍不死也由另一人補槍。
即使知道犯人罪大惡極,行刑的時間也盡量做到短暫,但一條鮮活的生命在自己手下消失,他心里還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回到部隊后,班長給他遞了一小瓶二鍋頭,一飲而盡后悶頭大睡一覺才稍感覺好些,在接受了專業心理輔導,又經過了三四天,他這才勉強吃得下一點東西。
除非特殊情況,是不會讓一個人去執行兩次死刑任務的,即使如此,很多執行過這類任務的人在很多年后都難以徹底平復。
隨著社會的進步,死刑也由斬首變為槍決,現在又出現了注射死刑。很多人說用注射處死犯人是“便宜”了這些人,但事實上不論是哪種處刑方法,對犯人來說都是一瞬間的事。處刑方式的進步,更多是為了保護行刑者的心理與身體健康。
從大刀一過血濺當場,到現在的三針藥劑每人各注射一只,顯然如今的方式更能減輕行刑者的心理負擔。
自古以來殺人償命,天經地義,我堅決反對取消死刑這一刑罰,但也不支持恢復那些古老的虐待式的處刑方式。不是出于對罪犯的憐憫,而是我們要考慮到行刑之人的感受,我們要保護這些執行正義的人不受傷害。
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