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問題是指那些蔬菜在栽培中需要補充鐵元素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
根據你的提問,我的回答是一般蔬菜不需要補充鐵元素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
因為土壤中鐵的含量較多,其含量相當于大量元素;而植物對其需求也較低,如硼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錳、硒或鋅在植物中的含量都要超過鐵。
除鹽堿性土壤外;酸性土壤一般不會缺鐵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土壤呈酸性有助于對鐵元素的溶解,利于蔬菜吸收。
堿性土壤或施用過多的鈣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磷肥可引起鐵的缺乏。
土壤含水量高和含氧量不足時,在低溫條件下,缺鐵癥狀加重。
蔬菜缺鐵的典型癥狀是上部葉片變黃,幼葉-開始只有葉肉上?呈淺黃色,后期全葉變黃,施用石灰過多的土壤表現此癥狀。
蔬菜種植中一般不必擔心土壤中鐵的缺乏,只是注意土壤的酸堿度及錳元素的含量不宜超高。
大量元素,主要元素,基本元素,最基本元素。幫忙解釋區別一下?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
其中C為最基本元素。
C、H、O、N為基本元素。
C、H、O、N、P、S這六種元素的含量占到了原生質總量的97%,稱為主要元素。
大量元素,是指植物正常生長發育需要量或含量較大的必需營養元素。一般指碳、氫、氧、氮、磷和鉀6種元素。在正常生長條件下,這些元素的含量占植物干物質質量的1%以上。磷素除外,一般為0.2%?1%,超過1%可能會出現磷中毒現象。
碳、氫、氧主要來自于空氣和水,是植物有機體的主要成分,占植物干物質總質量的90%以上,是植物中含量最多的幾種元素。
最基本元素是指C;
基本元素是指C、O、H、N,它們在生物體中的含量最多;
主要元素是指C、H、O、N、P、S,它們的含量大約分別占生物體原生質總量的0.3%以上,六種大約共占97%。
有機化合物對人類具有重要意義,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主要是由有機物組成的。例如:脂肪、氨基酸、蛋白質、糖、血紅素、葉綠素、酶、激素等。生物體內的新陳代謝和生物的遺傳現象,都涉及到有機化合物的轉變。
此外,許多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物質,例如石油、天然氣、棉花、染料、化纖、天然和合成藥物等,均屬有機化合物。
植物營養液的成分是什么?
配制營養液時,先將含鈣的化合物與磷酸鹽和硫酸鹽分開溶解,最后再混合起來,否則會生成磷酸鈣或硫酸鈣沉淀。
為了使用方便,一般將營養液配成100倍的母液,使用時再按照配方的濃度稀釋。配好的營養液最好用陶瓷、搪瓷、塑料和玻璃器皿避光保存。
配制營養液最好使用雜質、病菌較少的純凈水,且基本不含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這樣配置的營養液穩定、一致。
用自來水配制的營養液存放時間不長,而且自來水中含氯,過量會損害植物生長。因此,在使用自來水配制營養液時,先在較大口徑的水桶里放幾天,并攪拌除氯。
大多數花卉喜歡微酸性的環境,植物對環境中酸堿性的適應性是由植物特性決定的。根據植物根系對環境的適應性將其分為:喜酸性植物、弱酸性植物、近中性植物、弱堿性植物。喜酸性植物有杜鵑花、鳳梨類、蕨類、八仙花、馬蹄蓮、秋海棠類等,最適的pH值在4.5-5.2;喜弱酸性植物有龜背竹、袖珍椰子、綠巨人、富貴竹、五針松、散尾葵、巴西鐵、一品紅仙人球等。
適合的pH值為5.2-6.3;近中性植物有菊花、月季、文竹、風信子、水仙、香石竹等,適合的pH值為6.3-7,o;喜堿性植物有石榴、葡萄等,適合的pH值為7.o以上。要根據不同種類的植物來調節溶液的pH值,這樣有利于花卉對微量元素的吸收,生理代謝不受干擾,生長正常,葉色碧綠。
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有哪些?
礦質元素共14種。其中目前已確定植物必需的元素共有17種。其中碳(C)、氫(H)、氧(O)、氮(N)、磷(P)、鉀(K)、鈣(Ca)、鎂-Mg?、硫-S?等9種元素植物需要量相對較大,在植物體內含量相對較高(大于小于10mmol·kg-1干重),稱為大量元素;另外,鐵-Fe?、錳-Mn?、銅-Cu?、鋅-Zn?、硼-B?、鉬-Mo?、氯-Cl?和鎳-Ni?等8種元素也來自土壤,植物需要量極微(小于10mmol·kg-1干重),稍多反而對植物有害,甚至致其死亡,稱為微量元素。除C、H、O外,其余的14種元素稱為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