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覺得花豹比灰狼厲害北美灰狼。體重上灰狼和花豹差不多,灰狼可能要大一些,但是犬科動物沒有貓科動物靈活。花豹有爪子和牙齒,灰狼就只有牙。可以參考灰狼和美洲山獅,美洲獅和花豹差不多,但是美洲獅一般可以戰勝單獨的灰狼。很多人說鬣狗能夠輕易戰勝花豹,所以灰狼也可以。但那是花豹怕被咬傷,對于獨居的貓科動物來說,沒有群體的照料,受傷就等于死亡。如果真的在角斗場地形決一死戰,我覺得花豹可以戰勝鬣狗和灰狼。狼群擊殺野牛通常需要咬幾百口才能成功,因為狼基本不會鎖喉,是靠消耗戰耗死獵物,不像貓科動物那么精準。反觀花豹,標準的一擊必殺,鎖喉使獵物窒息,并且能把比自己大得多的獵物拖到數米高的樹上,力量也不容小窺。但是狼的耐力極好,如果狼能避免被花豹的爆發攻擊鎖喉秒殺,或許可以用耐力耗死花豹。
為何美洲獅會被狼群擊敗,而猞猁卻能擊敗狼呢?
美洲獅是一種大型的貓科動物北美灰狼,也是美洲第二大的貓科動物,而猞猁則是一種中型的貓科動物,兩種動物除了都是貓科動物外,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生境中都會與狼遭遇。不同的是在一些地區,猞猁對狼“痛下殺手”,而在一些地區,美洲獅竟然會主動的規避狼,那么,為什么體型較小的猞猁在面對狼時比體型大的美洲獅更有優勢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猞猁殺狼?猞猁是猞猁屬下所有動物的統稱,在猞猁屬下有四種動物:歐亞猞猁北美灰狼、西班牙猞猁、加拿大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西班牙猞猁(又稱伊比利亞猞猁)是歐洲最大的貓科動物,它主要分布在歐洲西南部,與灰狼沒有任何的交集,而加拿大猞猁在北美地區頻頻被體型小一些的漁貂捕殺(為了適應在雪地中捕殺雪兔,加拿大猞猁的戰斗力直線下滑),與北美地區的灰狼更是沒有可比性,至于短尾貓雖然也分布在北美洲,但是它的天敵之一就是北美地區的灰狼,更是不可能越級去挑戰灰狼,因此,就剩下了歐亞猞猁。
在四種猞猁中北美灰狼,體型最大、最常見的就是歐亞猞猁了,它們廣泛的分布于歐亞大陸上,有著7個亞種的分化,同時歐亞猞猁也是最兇猛的猞猁。而殺狼的正是分布于白俄羅斯境內的歐亞猞猁指名亞種。
白俄羅斯的動物學家們早在1997年就啟動了一項關于野生猞猁的研究項目,根據從97年到17年長達20年的觀察,動物學家們在白俄羅斯的納利波基森林中記錄了猞猁與狼的長期斗爭,在相關的文獻記載中,僅在納利波基森林中就發生了16起猞猁主動獵殺狼的現象,其中獵殺的年齡和數量分別為:雄性成年1只北美灰狼、雌性成年4只,未成年的幼狼11只。(下圖為剛光顧完狼穴的猞猁)
而且在猞猁密度較高的地區,森林中的灰狼會主動的向外圍遷移,從而盡可能的避免與猞猁沖突,而且根據研究顯示,猞猁的密度與狼幼崽的成活率成反比,每1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一旦超過了10只猞猁,那么該區域內狼幼崽的成活率會低于20%。
由此可見,在白俄羅斯的納利波基森林中,猞猁“殺紅了眼”,而狼是打心底里害怕猞猁的,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結果,是因為納利波基森林中每年從春季一直到秋季,獵物密度較大,因此狼群會選擇單獨行動,而且該森林中灰狼的平均體重在35公斤左右,而猞猁的體重平均則有30公斤,這才給了猞猁單殺狼的機會。
北美地區灰狼與美洲獅的關系在北美地區灰狼與美洲獅的關系是非常緊張的,這是因為在北美,灰狼的亞種較多,而且體型較大、分布較廣,與在北美洲同樣分布很廣的美洲獅屬于統一生態位的競爭者,因此,二者的沖突是北美地區食肉動物中最多的。
一項美洲獅生態研究項目(Teton-cougar項目)揭開了美洲獅與灰狼的關系,項目的研究人員從1999年開始就對大提頓國家公園以及提頓山山脈地區的美洲獅進行了長達10年的觀察,在觀察中,研究團隊分析了623個美洲獅的捕獵地點,其中有33個地點出現了狼群的活動軌跡,而在這些地點,從現場的痕跡看,美洲獅是主動回避的,而且這些經常出現的捕獵地點,一旦有狼群光顧,美洲獅出現在該地點的頻率也會降低。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在狼群的活動中心,美洲獅屬于從屬物種,它會主動的回避或者改變活動空間,來避免與狼群相遇,而且通過調查和研究也確實佐證了這一說法:在與灰狼的競爭上,美洲獅確實處于劣勢,而且在美洲所有的食肉動物中,灰狼對美洲獅的影響也是最大的。
為什么作為大貓的美洲獅會被北美地區的灰狼壓制?
美洲獅是美洲體型第二大的貓科動物,僅次于美洲虎,由于美洲虎主要分布在南美洲,而美洲獅則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再加上美洲虎喜歡熱帶雨林,而美洲獅則非常討厭熱帶雨林,因此二者沒有什么沖突。
美洲獅的雌雄個體體型差異較大,其中成年雄性美洲獅的平均體重在60公斤左右,而雌性平均體重僅有40公斤左右,有記載的最大的美洲獅個體雌雄體重分別為100公斤和62公斤(有資料顯示有110公斤的美洲獅,但記載非常的粗糙,可信度較低)。
北美地區的灰狼(北美灰狼并不是灰狼的亞種,而是北美地區所有灰狼亞種的統稱)最大的就是馬更些狼,它們的平均體重在與美洲獅幾乎是一致的(雌雄個體相近),而其他的灰狼平均體重大都在40公斤左右。
從體型上看,美洲獅要比大多數北美地區的灰狼要大很多。但是,它之所以被壓制有兩個原因:
第一體型優勢不明顯,在西伯利亞地區,狼群與東北虎是此消彼長的,換句話說就是東北虎能夠抑制狼群的數量,這是因為東北虎有著平均200公斤的體重,比西伯利亞地區最大的狼也要大出3倍以上,在巨大的體型差下,東北虎有秒殺狼的實力。但是,美洲獅就不同了,它比小一些的灰狼最多也大不了1倍,在這種差距下,美洲獅想要完成秒殺是非常困難的。
第二數量。一旦無法完成秒殺個體,那么就給了狼群擊敗對手的信心,在白俄羅斯,猞猁能殺狼要得益于對方在固定的季節會單獨行動,而在北美洲,食物的豐度也不足以支撐狼群獨自活動,而且北美地區的食草動物體型都比較大,個體獵殺成功率較低,受傷幾率較高,所以北美地區的灰狼是常年群居的,少則三五頭,多則十幾二十頭的數量,顯然不是美洲獅能夠抗衡的。
當然,美洲獅作為大貓也不是完全軟弱的,Teton-cougar項目研究小組通過對蒙大拿州的美洲獅研究發現,在1995-1996年期間,就發生了兩起美洲獅殺狼的事件,而且這兩起還都是有固定狼群的狼被獵殺,其中在1996年的11月,研究人員在60厘米的積雪下發現了一具成年灰狼的尸體,該狼身上有研究人員放置的電子項圈,證明這頭狼并不是孤狼,而是屬于B-4狼群的成員,通過對狼的尸檢發現,這頭狼的頭部有明顯的被犬齒咬傷的傷口,通過對比,研究人員確定,造成這個傷口的正是美洲獅。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只狼處于空腹的狀態。
另外一個事件發生在2003年的1月,研究人員發現在雪地里發現了血跡,順著血跡,研究人員找到了一頭被啃食大半的灰狼,這頭灰狼來自于一個由3頭成年狼和4只幼狼組成的狼群。從現場的痕跡看,應該是一頭成年雌性美洲獅帶著兩只幼崽將灰狼殺死并分食。
總結猞猁殺狼發生的地區比較局限,因為這里的猞猁密度較高,獵物密度較大,使得狼群并不固定,因此,猞猁才有機會對孤狼下手。而美洲獅在北美洲面對的是始終抱團的北美灰狼群,在群狼面前,它是沒有任何機會的,不過,從科學的研究數據看,美洲獅面對偶爾落單的灰狼時是會主動獵殺并且也有獵殺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