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狗和流浪狗都屬于家犬,家犬是狼的亞種,俗稱叫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的澳洲野犬島。
野犬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指流浪狗和野化家犬澳洲野犬島,這些狗脫離人類控制,在人類活動區域游蕩撿食人類生活垃圾的就是流浪狗。離開人類居住區,在野外生活的就是野化家犬。我們平時所說的野狗/野犬就是指的這種。
第二個意思是指學名當中帶有“野犬”二字的犬科動物,只有兩種——非洲野犬和澳洲野犬澳洲野犬島。非洲野犬就是生活在非洲,身上黃、黑、白三色駁雜的野生犬科動物。非洲野犬性格兇猛,桀驁難馴,加之生活在非洲大陸。眾所周知,非洲大陸除北非之外的區域文明進程都非常緩慢,至今為止還有不少的原始部落,而大多數家畜家禽都是由亞歐大陸的早期人類馴化的。非洲野犬雖然名字里有“犬”字,但它是單獨的非洲野犬屬,關系和狗很遠。而澳洲野犬是介于家犬和狼之間的特殊動物,它們外貌和中國的土狗很像,關系也非常近。澳洲野犬的祖先就是亞洲東部被馴化的早期犬種,后來隨著人類進入澳大利亞,之后這些犬又脫離人類,迅速野化,成為澳洲野犬(丁格犬)。但如今的澳洲野犬已經快被牧羊犬給同化了,純種的澳洲野犬越來越少。
狗的祖先實際上早就有定論,那就是狼,只不過關于狗在何時何地被何人馴化的目前還有爭議,公認的說法是在1.6萬年前,在東亞的長江流域被由小型狼馴化而來,我國就是狗的起源地澳洲野犬島。
狗的模樣雖然千奇百怪,但它的基因是不會騙人的澳洲野犬島。狗和狼之間完全沒有生殖隔離,可以毫無阻礙的繁衍后代。
2005年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狗與狼的基因相似性超過99%,主要的基因差異在于AMY2B基因,一種影響淀粉消化的基因。這種基因差異就是早期人類利用蔬菜和谷物將狼馴化成狗的證據。遺傳學家為家犬做過多次的線粒體DNA測試,現在的家犬至少存在51個單倍型,也就是擁有相同的某段DNA序列的所有個體的總和。線粒體是母系遺傳的,所以最初馴化成狗的種群里至少有51只母狼。考慮到有的母狼可能已經絕嗣,所以最初被馴化成狗的狼可能有上百只。
近幾百年來,人們將狗進行系統的選育和雜交,培育了數百個家犬品種,盡管各種寵物狗體態千奇百怪,短腿的柯基,細長的臘腸,皺皮的巴哥,卷毛的貴賓犬,長毛的阿富汗獵犬等等,狗的樣子和狼差別越來越大,但它們仍然屬于狼的亞種。
很多人老是抬杠說:狗的祖先不是狼,是野狗。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野狗這個物種。
非洲鬣狗和非洲野狗哪一個更加厲害一點?
在非洲大草原上,斑鬣狗被稱為“非洲二哥”,而非洲野犬被稱為“非洲三哥”,這兩種食肉動物有著非常接近的生態位,再加上分布又有較大的重合,所以,它們在非洲大草原上競爭作為激勵的兩種食肉動物。那么,這兩種動物究竟哪一種更加厲害呢?我們從個體和“團戰”兩個角度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對比一下個體食肉動物的個體戰斗力與體型有著很大的關系,當然在體型相近的情況下,還有考慮咬合力、犬齒長度、攻擊方式等因素。下面我們先來對比一下斑鬣狗與非洲野犬的體型。
01 斑鬣狗
斑鬣狗也就是斑點鬣狗,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身上布滿了黑色的斑點。作為鬣狗科下的動物,斑鬣狗因為其長相,經常被人誤認為是犬科動物,但其實從基因的角度看,鬣狗與貓科的關系要比犬科更近,正是因為這樣,鬣狗科與貓科同屬貓型總科(原貓型亞目)。
斑鬣狗是鬣狗科下體型最大的成員,而且斑鬣狗的雌性比雄性平均要大30%,因此,斑鬣狗群的首領是最大的雌性,被稱為“鬣狗女王”。斑鬣狗廣泛的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由于分布較廣,所以不同地區的斑鬣狗體型有一定的差異,比如生活在塞倫蓋蒂大草原上的成年雄性斑鬣狗的體重平均在48公斤左右,雌性的平均體重在55公斤左右,而生活在贊比亞地區的斑鬣狗雌雄體型差異較小,其中成年雄性斑鬣狗的平均體重則達到了67.6公斤,雌性達到了平均70公斤左右。
最后說一下斑鬣狗的咬合力問題。斑鬣狗被稱為“陸地上咬合力最強的食肉動物”,其咬合力高達1300磅(約合590公斤)。但其實,這個數據是測試裂齒得出的,由于斑鬣狗食腐的習性,它經常會咬碎骨頭來獲取骨髓中的營養,所以它的裂齒咬合力確實足以把骨頭咬碎,這也是它“碎骨者”名字的由來的。但是,在捕殺獵物時,犬齒的咬合力才是真正的具有殺傷力的,而一般情況下,對于食肉動物來說,裂齒咬合力通常是犬齒咬合力的1.5-1.8倍,按照這個比例,雖然沒有斑鬣狗犬齒的實測數據,但是也可以推算出其犬齒咬合力在327-393公斤之間。這個咬合力是比獅虎要小的。因此,斑鬣狗的最強咬合力僅限于裂齒,而不是犬齒,而獵殺靠的是犬齒。
02 非洲野犬
提到野犬,許多小伙伴會想到澳洲野犬,不過澳洲野犬與非洲野犬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因為澳洲野犬是家犬在澳洲再次野化形成的,而非洲野犬是一種原本就有的物種,在犬科中,屬于單獨的一個屬非洲野犬屬。非洲野犬的特征也非常明顯,它們身上有著明顯的黑色、黃色或者白色的斑塊,而且沒有兩只非洲野犬的斑塊是完全相同的。
非洲野犬之所以被稱為“三哥”就是因為在體型上吃了虧。從體型上看,成年的非洲野犬平均體重在27公斤左右,與我們常見的瘦弱一下的家犬差不多。雖然非洲野犬體型不大,但是它們與斑鬣狗有兩個共同點:群居和掏肛。群居的習性讓原本可以坐“三哥寶座”的花豹和獵豹只能想想了,而掏肛的習性,讓它們能夠輕松的獵殺獵物。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非洲野犬的生態位比較高,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它們的數量在逐年的減少,現在的野生數量在3000只左右,是斑鬣狗數量的1/10左右(2.7萬-4.7只頭之間),已經達到了瀕危的保護等級。
因此,從體型上看,非洲野犬只有不足斑鬣狗一半,而且在攻擊方式相似的情況下,非洲野犬單挑顯然不是斑鬣狗的對手。
其次是“團戰”許多小伙伴說:個體戰斗力不足,又都是群居動物,團戰,非洲野犬當然也不是對手了,為何要單獨說一下呢?這個有一個因素:族群數量。
都是群居的食肉動物,如果數量相近,團戰必然是斑鬣狗贏,畢竟在團隊配合相似的情況下,個體戰斗力強弱就決定了團隊戰斗力的強弱。但是,不同的群居動物,它們的集群數量有一定的差異,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一下非洲野犬是否有翻盤的機會。
在非洲,現在有27000-47000只斑鬣狗,但是非洲野犬只有3000只左右,從整體數量上看,斑鬣狗是非洲野犬的10倍,甚至還要多。但是,這并不代表,非洲野犬群成員數量比斑鬣狗多。雖然斑鬣狗的整體數量多,但是它們分布比較分散,因此通常一個鬣狗群的成員數量在20只左右(目前觀測到的最大的鬣狗群成員為90只)。
而非洲野犬目前只分布在非洲東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分布較為集中,集群也比較大。在如今,非洲野犬大約有25個大群,每一個群的群成員可達100多只。也就是說非洲野犬群成員數量約是斑鬣狗群成員的5倍左右。
在現實中,二者相遇,顯然1只斑鬣狗無法與5只非洲野犬相抗衡。因此,如果是考慮現實情況的團戰的話,非洲野犬是更厲害的,因為它們群數量占優。
既然團戰占優,為何非洲野犬的數量逐漸遞減?從競爭關系上看,非洲野犬其實不輸斑鬣狗,只不過是個體戰斗力受體型限制處于劣勢而已。那么,為何斑鬣狗的數量趨于穩定,而相近生態位的非洲野犬卻從1997年到2012年15年間數量減少了15%,這是為何呢?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人為獵殺。由于非洲野犬的分布于人的棲息地相對靠近,所以在它們的食譜中有一部分是家畜,這遭到了許多人報復性的獵殺。
第二:家犬。狗是人類的好幫手,這在農耕或者放牧比較集中的地區是最容易體現的,因為狗可以幫人看門、守護財產。但是,同時家犬也是犬瘟熱、狂犬病的主要宿主。根據科學家們在南非的研究發現,在過去的幾十年內,有大量的非洲野犬由于與攜帶犬瘟熱和狂犬病的家犬接觸,導致感染死亡的現象。再加上非洲野犬本身就有著高度的群居性。所以,一旦有成員感染,對于族群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
總結食肉動物的戰斗力強弱體型起到了決定性因素,所以體型比斑鬣狗整整小一倍還要多的非洲野犬,必然不是斑鬣狗的對手(單挑)。但是,非洲野犬群成員數量相比斑鬣狗群有絕對的優勢,所以群戰非洲野犬是有取勝的可能的。
不過,盡管這樣,非洲野犬也會主動地避免與斑鬣狗群發生沖突,因為目前非洲野犬已經瀕危,它們的族群已經大不如以前了。如果再去發生這種高風險的沖突,會加速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