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到了,又是蜱蟲咬人事件多發的季節蜱蟲叮咬。
和往年一樣蜱蟲叮咬,在浙江紹興,已經出現了蜱蟲叮咬致死的事件。
在前幾年,蜱蟲更是大開殺戒,2015年,曾出過一家三人被蜱蟲咬傷,兩人送命的事件,讓當時公眾可謂談蜱色變蜱蟲叮咬。
小小的蜱蟲,為何能夠傷人致死呢蜱蟲叮咬?
蜱蟲俗稱狗鱉蜱蟲叮咬、草別子、牛虱、草蜱蟲等,多蟄伏在草叢中,伺機叮咬宿主。蜱蟲在叮咬時會釋放出一種麻醉素,使叮咬處感覺不到癢痛,等你發現之時,它已經吸飽了血。
其實,單純的蜱蟲叮咬并不能導致疾病。可怕的就是蜱蟲身上攜帶的一種新型可傳染性病毒,衛生部將其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癥”,它臨床表現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病情較重且發展迅速,假若不及時救治,患者就會因呼吸衰竭、急性腎衰等多臟器功能衰竭,以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死亡。
顯微鏡下的蜱蟲傳播的病毒。這種病救助及時很容易治愈,并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可怕,但是因為該病發作后很容易被當做感冒對待,加上我們基層的醫療條件和操作的不規范和誤診,才造成了患者的死亡事件。
此外,蜱蟲傳播的這種病毒還有傳染性,如果接觸患者的衣物等,也能被感染。
所以,在夏季外出接觸草木時,一定要多加小心,避免被蜱蟲叮咬。
如果發現被蜱蟲叮咬的情況,不要著急。
首先,千萬不要生拉硬拽。蜱蟲有個特點,就是你越往外拉,它越往里鉆,如果不小心拉斷,讓其口器停留在皮膚內,那可是相當危險的;
如果你被蜱蟲叮咬,可以用煙頭、酒精等,問候下蜱蟲的屁股,此時蜱蟲就會主動松口;弄掉蜱蟲后要及時消毒,然后就醫。
讓難懂的科學,變簡單,變有趣,歡迎關注“科學重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