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蚺和巨鱷誰才是現在的最強捕食者蘇里南紅尾蚺爬行天下?
這兩種都是亞馬遜森林水域的淺水和沼澤中的親水的動物,就兩種動物來說,森蚺是最強的捕食者蘇里南紅尾蚺爬行天下。
亞馬遜森蚺蘇里南紅尾蚺爬行天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蚺,棲息于南美洲,粗如成年男子的軀干,森蚺生性喜水,通常棲息于泥岸淺水中,撲食水鳥、鬼、水豚、凱旋鱷等。這種蚺體形可以達到10米以上,重達200公斤以上。
既然說捕食能力和它巨大無比的體型和那張大嘴決定的;森蚺的嘴巴上下可以張到180度左右,四排牙齒可以獨立活動,沒有下巴;上顎中間的2排牙齒可以上下可以上下游動,像鋸子一樣,它的蛇皮可以拉伸,因此可以吞下比自己體型更為巨大的獵物,想想也是太可怕了蘇里南紅尾蚺爬行天下。
前面也介紹了森蚺的身圍和體重,身長等,這些都是森蚺強大哺食能力的優勢所在,長達十米多的身體可以牢牢捆住食物蘇里南紅尾蚺爬行天下。
黑凱門鱷,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短吻鱷科,體重700千克以上的黑凱門鱷是南美洲強大的肉食動物,森蚺和凱門鱷也是一對不死不休的仇敵,它們生活在地球上同一塊區域;發生戰斗是常有的事。黑凱門鱷通常是美洲豹的捕食對象。
所以森蚺被稱之為最強的亞馬遜森林最強大的捕食者,也是當之無愧。
蛇,蟒,蝰,蚺,蝮有什么區別,為什么這么分?
蛇: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屬于爬行綱有鱗目蛇亞目,全身布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身體細長,四肢退化,無可活動的眼瞼,無耳孔,無四肢,無前肢帶,身體表面覆蓋有鱗。
蟒:蟒是一類體型較大的蛇,主要特征是體形粗大而長,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具有腰帶和后肢的痕跡。在雄蛇的肛門附近具有后肢退化的明顯角質距。
蝰:蝰是蝰科蛇類的統稱,蝰科是一個分布于全世界的毒蛇科,蝰蛇和蝮蛇是這一科的代表,體粗尾細,長著三角形的頭,毒液中含有血毒素,有些種類另含神經毒素,毒牙較長。
蚺:普通蚺的一些亞種是蚺中體型比較大的成員,平均體長從1米到4米左右不等,而一些亞種體型很小,長僅1.5米。
蝮:毒蛇的一種,頭部呈三角形,身體灰褐色,有斑紋。生活在山野和島上,捕食小動物,也能傷害人或家畜,蝮蛇主要特征是在眼與鼻孔之間具頰窩。
蛇
(1)蛇的生活習性: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蛇類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墻,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棲居水中。
(2)蛇的壽命:不同蛇類的壽命各不相同,主要與種類或生活條件有關。一般情況下,小型蛇類的壽命在2~5年左右,中型蛇類5~12年左右,大型蛇類10~20年,蟒蛇可活到30~40年,甚至更長。
蟒
(1)蟒的食物習性:蛇食性常以小麂、小野豬、兔、松鼠和家禽等為食;胃消化力強,除獵獲物的獸毛外,皆可消化,但飽食后可數月不食。蟒具有纏繞性,常用體后攀纏在樹桿上,也善于游泳。喜熱怕冷,最適宜溫度25~35℃,20℃時少活動,15℃時開始麻木狀態。
(2)蟒的棲息環境:蛇屬于樹棲性或水棲性蛇類,生活于熱帶及亞熱帶的森林中,或溪間附近的土山常綠闊葉林和石山常綠闊葉藤本灌叢區;氣候溫和濕潤,最低平均氣溫在9℃以上,野生動物豐富的場所,為蟒蛇的良好棲息環境。
蝰
(1)蝰的習性:角蝰以蛇類獨有的蛇行形式進行移動,不過由于它們多在沙礫間行走,因此它們并不是以滑行的方式移動,而是以身體的重量向地面施壓,產生移動的力量。
(2)蝰的分布范圍:角蝰與一般非洲蛇一樣,主要分布在北非地區的干燥沙漠地帶,如摩洛哥、撒哈拉、毛里塔尼亞、馬里共和國等地,亦會向東發展出沒于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尼日爾、利比亞、乍得、蘇丹共和國、埃及、埃塞俄比亞及索馬里等地。
蚺
(1)蚺的生活習性:蚺科蛇類把獵物勒死。它們使用軀體結實的肌肉把獵物盤繞住,使得獵物的胸腔無法擴張,由此無法呼吸。獵物被完整地吞下。蚺科蛇類一般不是通過把獵物的骨頭折斷而導致獵物死亡的。
(2)蚺的分布范圍:蚺科通過進化適應了許多不同的生活環境。大多數蚺科蛇類生活在比較潮濕的氣候中,它們一般生活在溫帶和半熱帶,綠樹蟒等也生活在熱帶雨林中。在比較冷的地方它們冬眠。有些種也生活在干旱溫暖的地區,甚至生活在沙漠里。
蝮
(1)蝮的生活習性:捕食鼠、蛙、小型蜥蜴、鳥、昆蟲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動等都受溫度的制約,低于10℃時蝮蛇幾乎不捕食;5℃以下進入冬眠;20℃~25℃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進蛇洞棲息,一般不捕食。夜間活動頻繁,春暖之后陸續出勢尋找食物。
(2)蝮的棲息環境:常棲于平原、丘陵、低山區或田野溪溝有亂石堆下、 草叢、水溝、墳堆、灌木叢及田野中。彎曲成盤狀或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