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請問我的浮漂老是頂漂上魚”、“大師野釣鯽魚怎么樣才能調出頓口”,毫不夸張的說,這兩個話題是釣圈里的老生常談了短腳長身梗怎么養。尤其是新手,看到浮漂上頂中魚就老是覺得哪里不對,在實際作釣中非常執著于頓口。在正面的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小黑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鯽魚覓食和浮漂動作之間的一個內在關系。
鯽魚吃口對應的漂相鯽魚底層雜食性魚種,野生的鯽魚覓食通常會有三個步驟,即試短腳長身梗怎么養、吞、游。
試:所謂的試就是鯽魚進行試餌,雖說野生的魚警覺性較低,但鯽魚天生膽小試餌是并不可少的一步。鯽魚試餌時會用頭部或者是嘴唇去頂起或者挪動釣餌,釣餌被鯽魚抬起失去對浮漂的拉力,浮漂對應的會出現上頂短腳長身梗怎么養;釣餌落下對浮漂進行拉扯從而出現浮漂下沉、微頓的動作。鯽魚試餌的動作非常的輕微,如果一個釣組調釣得當的話,你會發現浮漂會出現上下的微動,至于左右的微動是魚尾巴對子線施加壓力引起的。
吞:鯽魚對釣餌試探幾次之后短腳長身梗怎么養,感覺沒有危險就會吞食餌料,這個過程總共可以細分成兩步、第一步鯽魚尾朝天、頭朝下將餌抬起,第二步打開魚鰓在口腔內形成一個負氣壓將餌料吸食進去。對于釣組這個平衡體系來說,釣餌失重導致的浮漂上頂有一個延遲效應,比不上浮漂下沉來得干脆利落,所以浮漂的動作先是微微上頂,接著出現一個強烈的下頓,這就是鯽魚吃餌標志性的動作。
游:鯽魚將餌含在嘴里的同時把身體擺直短腳長身梗怎么養,接著會游走或者是留著原地咀嚼。那么這兩種行為又會呈現什么漂相呢?第一種魚將餌含在嘴里游走,整個線組受到拉扯浮漂出現黑漂,且黑漂的速度取決魚的游速,所以有釣友總結出浮漂動作越緩,魚的體型就越大。第二種魚待在原地咀嚼釣餌釣餌的失重導致浮漂上頂,但這不是必然的,如果釣組調釣過鈍雙子線全躺的話,就會出現有魚無口的情況。
從上述魚覓食對應的漂相分析中,你可以發現釣魚人追求的頓口出現在第二個環節,也就是魚將餌吞進口腔的那個瞬間。由于魚將餌吞進去后可能會重新吐出,所以抓住這個時間窗口就成了不少釣魚人共同的追求,當然,這也包含了一些心理上的自豪感。
魚的覓食習慣是客觀存在的一個事實,但實際作釣有不少釣友發現自己浮漂怎么老是不出頓口,這其實就和調釣或者說釣組的平衡度有關。如果一個釣組采用調高釣低,子線有一個相對繃直的趨勢,那這時候它就可以敏銳地捕捉到魚覓食的第二環節,并反映成頓口。反過來說釣組采用調低釣高,子線彎曲就會占一個主導地位,魚吞食釣餌的瞬間不能扯動浮漂,那這一步自然就被掩蓋。釣手看不到漂相沒有起竿,魚進入第三步魚留著原地咀嚼或者游走,那對應的漂相就是上頂或者是黑漂了。另外提一點黑漂和上頂和具體的魚情有關,魚情活躍、小魚居多前者所占的比例就高一些,魚情節奏緩慢、大魚居多后者的比例就高一些。
野釣鯽魚為什么不出頓口全是上頂,答案很簡單就是調釣過鈍,調釣過鈍子線會呈現一個彎曲的趨勢,導致浮漂沒有捕捉到鯽魚覓食的第二環節。當然了,這和浮漂的選擇也有一定的關系,吃鉛過大的浮漂會讓整個釣組的靈敏度急劇下降,同樣也會導致微弱頓口的丟失。
具體的修正方案是更換吃鉛量更小的,按照最低吃鉛量=(水的深度 主線號數)/2.5的公式來進行挑選。例如作釣水深是2米,使用的主線號數是1.5,根據公式我們要用的浮漂最低吃鉛就是1.4,當然野釣我們需要留一點冗余,具體情況可以在1.6-1.8之間選擇。
將釣組調靈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頓口,但這有必要刻意去追求嗎?答案是沒有,調釣要匹配當下的水情、魚情,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上魚。在野釣過程中有時遇到魚口過快、過雜,此時調靈得到的頓口命中率不會很高,有經驗的釣手會將釣組調鈍主抓魚覓食的第三個環節,也就是浮漂上頂,從而提高起竿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