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琴鳥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的自然分布范 圍為維多利亞州南部至昆士蘭州東南端,見于 大分水嶺地區從海平面至海拔約1500米之間 的多種潮濕森林棲息地中。艾氏琴鳥的分布范圍非常有限,目前主 要集中在昆士蘭州東南端和新南威爾士州東 北端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區。
可見,2個種類 的分布范圍相差很大。此外,人們還發現了迄今為止唯一一種已知的琴鳥化石“Meimm tyawanoides”曾經的分布區,結果顯7K琴鳥科和雞一般大小的華麗琴鳥是世界上最大的 雀形目鳥之一。成鳥上體為深灰褐色,下體 為深灰至淺灰色。
雄鳥擁有豪華的尾羽,長如裙裾,中間是2枚電線般的中央尾羽,然后是 12根散開的絲狀羽,最外面的便是“琴羽”—— 2枚巨大的S形舵羽。絲羽和琴羽的內面為銀白色。琴羽上面有一排半透明的赤褐色月形凹 口,琴鳥屬的學名“Menura”(意為“新月”? 也許便是由此而來。
琴羽末端為黑色,呈梅花 形。絲羽的羽支無羽小支,所以看起來像是裝飾著精致的花邊。體型較小的雌鳥尾也相對更 短華麗琴鳥的叫聲、更簡單,琴羽上的凹口也不明顯。艾氏琴鳥比華麗琴鳥略小,背、脅和腰部更多地為赤 褐色,而腹部顏色相對更淺,雄鳥的尾也不及華麗琴鳥的那般長而復雜。
琴鳥主要棲于地面。灰色的腿相當長,腳 爪強健,因而奔跑輕松,扒掘有力。翅短圓, 飛行能力弱,一般只能做滑翔式下坡。但它們卻棲于高樹上過夜——通過一連串笨拙的拍翅 跳躍花相當長時間才最終到達樹上。琴鳥會不會“模仿術” 呢?
雄琴鳥的鳴囀70%?80%都是效鳴。雄華麗琴鳥對本棲息地的25%的鳥類的模仿程度十分高,在數量上能夠達到20來種。不過,并不是所有的雄性都能模仿很多種鳥類的叫聲,比如雄艾氏琴鳥比雄華麗琴鳥所模仿的種數要少一些,只有17種,且主要效仿的是緞藍園丁鳥的聲音。
除了模仿叫聲之外,它們還能模仿其他鳥類的扇翅聲華麗琴鳥的叫聲、抖羽聲、咬喙聲、乞食聲以及一些哺乳動物發出的聲音。華麗琴鳥可以在同一時間效仿好幾種聲音華麗琴鳥的叫聲,有的時候,它們會模仿正在發出聲音的鳥類的鳴叫,或者用它們自己的鳴囀與附近的鳥類一起鳴叫。更令人驚奇的是,它們居然還能夠模仿人類的口哨聲、車輛的發動聲、照相機以及一些樂器發出的聲音。
當然,這其中有一部分琴鳥是人工馴養的。效鳴的本事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華麗琴鳥的叫聲,年輕的雛鳥必須通過不斷的努力才能學會。當一些琴鳥被引入到塔斯馬尼亞以后,這些琴鳥在到達的一年之內一直都是用原來的鳴囀發聲,直到一年以后,才開始逐漸地模仿當地鳥類發聲。一般來說,雄性琴鳥要想學會很好地鳴囀,必須得花費不少的時間。
根據區域的不同,琴鳥的模仿對象也會發生變化,且琴鳥自己的“領域歌”中往往包含著當地的“方言”。生活在同一個地區的雄性在模仿的對象上會有一部分重疊,而不同區域之間的模仿對象也會不一樣。琴鳥鳴囀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較為合理的解釋是:雌性在挑選交配對象的時候往往對發聲新奇的雄性感興趣,因而雄性為了獲得雌性的青睞,會努力地學習效鳴。
但是,至于新奇的鳴叫到底意味著什么,目前還沒有人能解釋清楚。華麗琴鳥的叫聲。
為何琴鳥被譽為“技專家”?
琴鳥分布在澳大利亞東南部和塔斯馬尼亞島的熱帶叢林 中,外表非常美麗,其尾羽完全撐開時形似古代的豎琴,因此而得名“琴鳥”。琴鳥叫音清脆,不僅能模仿20多種鳥的叫聲,還能發出像馬的鳴叫、鋸木頭聲以及軍隊的喇叭聲等多種聲音,歌聲婉轉動聽。所以,人們都稱它們為“ 口技專家”。唱到忘情之際,它們的尾羽還會逐漸張開,并向上豎起成豎琴形狀。不過,在琴鳥家族中,雌鳥的仿聲能力遠不如雄鳥。琴鳥不僅能歌,而且善舞,鳴叫時琴羽橫伸,纖羽上擺,猶如一把遮陽傘。琴鳥是一種珍貴的觀賞鳥類,其美麗的琴尾和效鳴 的本領都深為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