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為夜行性動物,害怕陽光直射,晝伏夜出,黃昏至第二天清晨露水未干之前活動、覓食、交配和產卵棲息。喜棲息于雜草叢生、樹木 蔥郁及農作物繁茂的陰暗潮濕環境中。多棲息于腐殖質多而疏松的 土壤中、果蔬根系周圍、枯草堆及洞穴里、石塊下;如果地面過于干燥 或潮濕,往往爬到灌木上,也有的在樹隙間或樹葉背面進行較短期的 棲息。
在樹隙間棲息的蝸牛,一般螺頂向下,螺口朝天,縱插于樹隙間。 棲息于葉背或樹干上時則頭部縮入殼內,用腹足吸附。一般蝸牛所 棲息的洞穴為天然的土壤裂縫,洞穴的位置常位于地面與斜坡接觸 處或稍高。洞穴的大小和形狀不一,有半圓形、條形、橢圓形不等。 蝸牛的棲息密度與洞穴大小及溫度和濕度有關。
如果溫度和濕度適 宜,洞穴較大則棲息蝸牛較多;反之,較少。在洞穴中蝸牛的殼口向 洞穴內方的土表黏附,在洞穴較小而蝸牛棲息密度較大時,則有些蝸 牛緊密地黏附并排列在其他蝸牛的外殼上。蝸牛經常出人的洞口外 面有疏松土壤和大量糞便,洞穴周圍也留有較明顯的白色閃光黏液 痕跡。
在人工養殖時,蝸牛白天大多棲息在木箱或容器的壁和頂上,或 鉆進泥土中。在環境條件適宜時,蝸牛在地面活動;如果環境條件不適宜,則 鉆入土表層或洞穴、樹洞和石塊下隱居起來,這時它的身體完全縮到 貝殼里面,用足分泌一種白色的膜庵將殼口封閉起來,安然地蟄伏于 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