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起源于17世紀。最古雅別致的寵物犬之一。許多寵物都是因飼養地或繁衍發展的地方而得名,丹第丁蒙更犬卻是以著名作家瓦爾德·斯科特爵士(alter Scott)的作品中的主角名字來命名的。早在1700年代,蘇格蘭和英格蘭的交界地區飼養的丹第丁蒙梗犬,就因為它能夠捕食水獺和獾而名聲在外,從而成為獨特的一個品種。據信是蘇格蘭梗和斯凱梗交配產生的品種。
原產地:
原產地英國。
性格:
獨立、堅定、沉默、聰明。丹迪丁蒙梗是感情與高貴的結合,工作時執著而大膽。
FCI標準:
。強壯而柔韌的軀體和彎刀狀的尾巴均覆以相當明顯的雙重被毛,各種犬均如此。
9千克。骨骼強壯,肌肉發育良好,但不粗糙。整體的勻稱較單一的指標更重要。
出。眼睛睜大,直視前方,呈深褐色。黑眼圈。兩耳位于顱骨后下方,間距較寬,下垂貼于兩頰,皺褶旁有一輕微的投影。耳與基部同寬,下垂。前緣直線下垂后緣向下與前緣的間距逐漸變窄。耳的軟骨和皮膚相當薄。耳長7.6—10.2厘米。兩耳之間的顱骨寬闊,逐漸向眼變窄,后腦部也如此。前額呈半圓形。與顱骨相一致的是其頰部,也從耳向嘴逐漸變窄。嘴長而強壯。其長度約占顱骨的3/5。鼻子中等大小,呈黑色。唇和口內呈黑色。牙齒呈剪狀咬合,而且強壯有力。幼犬的犬齒長。這類犬相互之間能夠密切配合而使其具有強大的捕捉能力。上下頜備有6顆切齒,均勻分布。
胛部相當低,腰部微向下彎曲呈一適當弧度,從腰部的最高點向尾根部逐漸降低。脊柱兩側的肌肉發達。從頸后部到尾根部從外觀上呈現出緩慢的下降。軀干長,強壯,柔韌性好。肋骨外展呈圓桶狀,胸部發育健全。腹側的曲線與背側的相對應。尾長20.3~25.4厘米,根部及前10.2厘米相當粗,以后逐漸變細。尾巴微翹,呈彎刀狀。只有興奮時,尾巴才上翹與
身體呈直角。
角。臂部的長度約與肩的長度相等,肘部緊貼肋骨,可自由活動,前肢短小,肌肉發達,骨骼強壯,間距較寬。腳尖向前或稍向外展。從側面看可見掌骨直立。羅圈腿和腿彎者次之。
開站立。大腿和小腿均呈圓桶狀,肌肉發達,長度相當,膝部與體前軀成角。跖部自然降低,很少有掌骨與地面相垂直。
也可能根據其毛色而改變。趾甲為白色也可以。平足的犬較差。
硬。身體的被毛可通過修剪變短,由于軀體的被毛是由兩種不同的被毛共同混合,所以像有淡淡的鉛筆線一樣的條紋。腹部被毛要較背部的柔軟。
頭部覆有非常柔軟,像絲一般的毛發,越像絲者越佳。這樣的毛發不僅局限于頭頂,而且在耳背部、頭部的皺褶、眼眶部也有。耳根位于距頭頂5.1厘米處,細長的毛與頂部飾毛的顏色和紋理幾近相問,使得耳表現出一個明顯的耳尖。耳部的毛發短而柔軟,如鵝絨般。周圍的毛發與前肢的質地相同,嘴上方的毛發較短。鼻后部分的毛發較稀,長約2.5厘米。前肢的飾毛約5.1厘米長,與嘴邊的質地相同。后腿的毛發也有相同的質地但叢毛相當少。尾部背側的毛較軀干的毛為硬,腹部柔軟的飾毛約為5.1厘米長,向背部逐漸變短,呈彎刀狀。修剪過的毛發最好體現出整體的自然性,過度夸張的造型要差一些。
亮越好,腿和腳的毛發以黑褐色為主,但因其體色為深黑褐色到淡黃褐色而多變。暗黃色的從紅褐色到淡黃褐色程度不同。頂部和耳部的飾毛為黃白色。腿和腳上的飾毛較頭頂的深一些。
以上兩種主要的顏色自肩部和臀部至腳逐漸變淡。腹部的被毛顏色較背側淡。胡須的顏色較頭頂的飾毛顏色深。耳部飾毛的顏色與軀干部的顏色一致。尾部背側的毛較軀干部顏色深,但其腹側的顏色卻較淺,像腳上的顏色一樣。胸部有白色的常見。
方式為飛奔樣前進,后肢發力前肢著地。奔跑的時候腿與身體處于同一水平線上。運步為僵硬的、夸張的、跳躍式的或波動樣運步,以及缺乏后肢的推動是不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