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的耳道,很易積聚油脂、灰塵和水分,尤其是大耳犬,下垂的耳殼常把耳道蓋住,或耳道附近的長毛(如貴婦犬、北京犬等)也可將耳道遮蓋,這樣耳道由于空氣流通不暢,易積垢潮濕而使耳道感染發炎。因此,要經常檢查犬的耳道,如果發現犬經常搔抓耳朵,或不斷用力搖頭擺耳,說明犬耳道有問題,應及時仔細地檢查。 耳垢清除方法是,先用酒精棉球消毒外耳道,再用3%碳酸氫鈉滴耳液或2%硼酸水滴于耳垢處,待干涸的耳垢軟化后,用小鑷子輕輕取出,鑷子不能插得太深,精力要高度集中,如果犬搖動頭部,要迅速取出鑷子,以免刺傷鼓膜或刺破耳道粘膜。對有炎癥的耳道,可用4%硼酸甘油滴耳液、2.5%氯霉素甘油滴耳液、可的松新霉素滴耳液等滴耳,每日3次。此外,應定期修剪耳道附近的長毛,洗澡時防止洗發劑和水濺入耳道。 注:公犬應生就兩個明顯正常的、完全置于陰囊的睪丸。
最初用途: 工作犬 牧牛犬 體型分類 : 中型犬 AKC分組:牧羊犬
認證俱樂部 : FCI AKC UKC KCGB CKC ANKC NKC NZKC CKC APRI ACR
現在用途: 牧牛犬 守衛犬 家庭伴侶犬
適應居住環境: 適合居住在郊區,最好能為它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
起源
19世紀
歷史
澳大利亞牧牛犬對澳大利亞的發展具有重大的貢獻,沒有它們,澳大利亞的牧牛業在發展成為重要產業時無疑會遇到巨大的困難。 1840年,一位名叫托馬斯?豪(ThomasHall)的農場主引進了一對被毛光滑、藍灰色的蘇格蘭高地柯利牧羊犬,它們可以很好地工作,但是不能吠叫和領頭。托馬斯用其與澳洲野犬進行雜交,繁育出種能安靜工作的犬,即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的豪西勒斯犬。這種雜交犬的顏色為紅色或夾雜有黑斑的藍灰色,其大部分為豎耳,頭形似澳洲野犬,眼睛為棕色,總體還屬于澳洲野犬的類型。這種犬較其它工作犬有很大的發展,逐漸成為牧牛人努力尋找的犬。 該品種逐漸以澳大利亞海勒斯的名字為人們熟知,后來定名為澳大利亞牧牛犬,這是現在整個澳大利亞認可的該品種的官方名稱。然而,即使在今天還有很多人稱之為藍色海勒斯犬或昆士蘭海勒斯犬。 作為一個具有多種特性的品種,澳大利亞牧牛犬于1980年5月1日在美國養犬俱樂部被登記注冊,并于1980年9月1日取得工作犬協會的展示資格。后來轉入1983年1月1日正式成立的牧羊犬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