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蟲病是由龔地弓形蟲引起的人、畜和野活潑物(40多種)共患的寄生原蟲病。弓形蟲寄生在宿主的細胞內,終宿主是貓,中間宿主是各種動物。在貓體內進行有性滋生,形成孢子體和卵囊。卵囊隨貓糞便排出體外污染環境,在合適的條件下,卵囊發育具有沾染性。被中間食主吞食卵囊后,其中的子孢體在腸內逸出,侵入血流,再散布到全身各處(特殊是淋巴網狀組織),鉆入細胞內進行裂體生殖,損壞細胞并嚴重致病。慢性病例,在腦、肌肉、視網膜、肺、肝、腎等處形成包囊型蟲體。弓形蟲除經消化道沾染外,也可經鼻、眼、呼吸道和皮膚、胚胎等道路侵入食肉動物和雜食動物體內;病狗和帶蟲者的肉、內臟、血、滲出液(如腹水)、排泄物、乳和流產胎兒、胎盤等物中帶弓形蟲;各種昆蟲也可傳布此病。
癥狀:一般不顯癥狀;嚴重沾染者呈現發熱、咳嗽、厭食、衰弱,眼、鼻有分泌物,甚至產生出血性下痢,嘔吐,麻木,懷孕母狗產生流產或早產等,很象犬瘟熱和沾染性肝炎的癥狀;
診斷:取組織、體液作涂片、切片染色,找到弓形蟲,或將病料10倍稀釋,腹腔接種小白鼠(一只0.5毫升),2 周后發病,取腹水涂片、染色鏡檢找弓形蟲。血清學檢討特異抗體可確診;
防治:用磺胺6甲氧嘧啶治療后果好,但要在病初應用;晚期雖可使癥狀消散,但不能克制弓形蟲轉成包囊型,從而成為帶蟲者。預防措施是貓狗分養或限制接觸,把持野活潑物,特殊是嚙齒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