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飼養管理
做到科學養犬,提高犬的一般性抵抗力。所謂一般性抵抗力是指犬本身所固有的抗病能力,如皮膚、粘膜、唾液等的殺菌作用,體液內的各種非特異性抗體等,它在正常的防病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性抵抗力的提高,需要靠科學的飼養管理和加強鍛煉來獲得。因此,群養的犬場應按個體大小、體質強弱、年齡、性情等分群飼養;仔犬要及時補食,成犬定時定量喂飼;防止偏食、飼料單一和突然改變;及時供給足夠量的清潔飲水,讓犬吃好吃飽,既可防止消化道疾病。又可使其體質健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搞好犬舍衛生
及時清除糞尿,使犬有良好的生活環境,是防止疾病傳播的重要措施。犬的很多種疫病,都是通過糞尿和污水經消化道傳播,或通過污染的空氣經呼吸道傳播的。因此,搞好犬舍衛生,保持犬舍的溫、濕度,保證有充足的陽光,通風良好,保持犬舍清潔干燥,這些都有利于防止這類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發生。
嚴格執行消毒制度
消毒是殺滅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措施。病犬的分泌物(眼屎、唾液、疾等)和排泄物(糞、尿等)中常含有多量的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的抵抗力很強,在外界環境中可長期存在,尤其在被它們污染的土壤、圈舍、飼養管理用具、飼養人員的衣服、鞋等物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抵抗力更強,常成為傳播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重要媒介。有些正常犬體內存在有非致病性的微生物,但當某些原因使犬抵抗力降低時,這些非致病性微生物可增強毒力,引起犬感染發病。因此,為了預防犬發生傳染病,對可能被污染的物品都要進行經常性的消毒。
消毒時的注意事項:一是消毒藥物的濃度與消毒效果是成正比的,必須按規定的濃度使用;二是藥物溫度增高,可加強消毒效果;三是消毒藥物與病原體接觸時間長或直接接觸,可提高消毒效果。另外,消毒時,消毒藥液的用量,必須充足,通常對墻壁、地面等每平方米平均使用消毒藥液50~100毫升為宜。犬場大門口消毒槽內的消毒液要經常更換。那些在門口撒熟石灰粉末或點燃紫外線燈管的方法,都是起不到消毒作用的。
加強滅鼠和滅蚊滅蠅工作
很多種傳染病及寄生蟲病可通過鼠類、蚊、蠅和其他動物傳播。尤其是鼠類,不僅能傳播多種疾病(鼠能傳播構端螺旋體病、偽狂犬病等),而且還可盜食飼料,因此,要注意滅鼠。犬場的滅鼠工作,要從犬舍的建筑和飼養管理上著手,要加固地面和墻基建筑,注意關好飼料庫的門窗,鼠類出人的經路上應投放滅鼠毒餌(應防止犬誤食),發現死鼠應及時深埋或燒毀,嚴防被犬吃食而發生中毒或傳染疾病。消滅蚊、蠅主要是搞好清潔衛生,對蚊、蠅孿生場所進行徹底清理。
加強檢疫和預防接種為預防傳染病的發生,應采用自繁自養的方式,避免從外地傳人傳染病。必須從外地引進犬種的飼養場,對剛引進的幼犬,必須與原犬群隔離飼養1個月,只有無傳染性疾病的犬才可進人原犬舍。還應按時給犬接種犬五聯苗。要經常保持環境衛生,做好犬體消毒,防止皮膚病及螨病的發生。
定期驅蟲
是預防寄生蟲病,保證犬體健康的重要措施,應有計劃地進行。一般在仔犬斷奶后就應首次驅蟲,6月齡以下幼犬最好每月驅蟲1次,成年犬每季度驅蟲1次,種母犬在配種前驅蟲1次,哺乳母犬可與仔犬同時驅蟲。為了提高驅蟲效果,最好在每次驅蟲前進行糞檢,根據糞檢結果,選擇合適的驅蟲藥物。
發生傳染病后采取的措施
第一,加強觀察,早期發現病犬,及時確診。飼養人員要注意觀察犬群的食欲、飲水、糞、尿及全身狀況,以便及時發現病犬。當懷疑發生傳染病時,應請獸醫及時確診,以便采取相應措施,把已發生的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加以撲滅。
第二,確定為傳染病后,應迅速采取緊急措施,將病犬與健犬嚴格隔離,以免擴大傳染。對重癥無治愈希望的或危害性很大的病犬,要及時撲殺淘汰。有治療價值的應在隔離條件下及時進行治療。
第三,病犬或可疑病犬用過的墊草,糞便污染過的用具、犬舍、運動場地等要進行嚴格消毒,以消除環境中的病原體。剩余的飼料、污染的墊草及糞便應燒毀,不可再用。病犬尸體嚴禁隨地剖檢和任意丟棄,應在遠離犬舍、水井的地方深埋或燒毀。
第四,傳染病犬及疑似傳染病犬的皮、肉以及內臟須經獸醫檢查,根據規定分別作無害處理后再利用或深埋。
第五,發生傳染病期間,犬場應嚴禁外來人員、動物和車輛等出人,本場人員出人犬舍時,必須經過嚴格消毒。
第六,疫情撲滅后,全場各犬舍都應進行徹底清掃、消毒,犬舍關閉2~4周,再經徹底消毒后,方可進犬飼養。